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前沿

2019 年 2 月 13 日 科学出版社

 

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识服务,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科技期刊已经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了数字出版和交流平台建设,在内容采集、生产、加工、管理、发布和营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期刊出版正经历着从出版服务向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转型。随着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出版形态数字化、内容组织解构化、信息载体多媒体化、传播途径关联化、交流方式交互化、出版模式移动化等新型出版环境正在不断演进,科技期刊也正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转变出版模式,提高服务水平。



在融合出版领域,国际科技出版机构起步早、投入大、布局合理,从技术、服务方式、服务体验等方面有较为完善的体系,现综合国内外融合出版最新科技出版技术趋势及实践情况,尤其与期刊出版的知识服务相关的实践“概念点”进行具体描述。其中包括:


①与技术相关的“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②与管理和经营相关的“知识链”和“知识付费(内容付费)”;

③新的出版内容模式——“碎片化出版”和“数据出版”;

④与媒体融合出版相适应的新生评价方式——“替代计量学”; 

⑤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增值“小技术”“小程序”和“短视频”。

 

知识服务技术


(一)人工智能:出版的新模式与新形态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知识计算引擎和知识服务技术被列为“关键共性技术体系”。规划提出“重点突破知识加工、审读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实现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这为学术出版和专业出版带来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契机。2017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具体目标。2018 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以上战略或规划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了递进式、持续性的推动作用。2015—2018年,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STM)每年都会推出其技术发展趋势。在2018年4月,STM推出了系列的最新版本《STM技术趋势2022》(STM Tech Trends 2022,图4-1、图4-2),其口号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创新的人类和智能的机器(Enteringthe AI Era,CreativeHumans & Smart Machines)。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知识服务将使数字出版领域实现战略转型,智能语音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在知识服务的各环节中会发挥重要作用,构建起知识服务的全新生态模式。人工智能涉及内容众多,包括复杂问题求解、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智能检索、人工生命、群体智能等。目前,大数据驱动的知识学习、机器视觉理解、跨媒体协同处理、知识计算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热点。这些技术因其追求对数字内容的智能化理解、处理和操作而与出版关系密切,而且对出版的内容创作、编辑和发行传播等多个环节都有潜在重大影响。


在内容创作环节,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写作原本千人一面的内容,还能够根据个人偏好实时生产个性化内容。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可以借助人类的行为数据理解人类的行事规则、文化习惯以及社会趋势,实现自动化选题和个性化创作。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开启全新的内容消费时代,根据个人偏好,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创作体验者喜欢的小说内容或者游戏内容。


人工智能在编辑环节也大有用武之地,不仅可以根据主题自动从互联网采集内容,还能自动进行鉴定审核,剔除不可信内容,选择合适的条目,进行自动逻辑化编序和个性化组织。此外,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实现低档次的词汇拼写自动修正,还能根据上下文自动调整修辞技巧,消除冗余、反复、歧义等语病。除了处理单模态的文本外,人工智能还将打破多媒体信息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媒体信息的跨模态处理,例如在理解图像和文本深度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图文互现,自动为一段文字配图,自动为一张图像生成描述性文本。


人工智能对出版物的发行和传播方面的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借助用户行为大数据实时分析,可准确推送所需知识和信息内容,实现内容精准发行和阅读服务。目前,部分新闻客户端已经初步实现了个性化内容推送与服务,如“今日头条”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能根据用户行为信息,进一步优化计算广告的精准度和效力,进一步改进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的分发效率,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当然,从人工智能的潜能来看,其对出版活动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以上3个方面。人工智能不仅能模拟人类进行创作、编辑、分发内容,还能监控整个社会的信息生产、流通与消费态势,为出版产业管理、文化思潮和知识服务等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二)区块链:将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BT),起源于2008 年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的学者在密码学评论组发表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技术也被称之为分布式账本技术,是一种互联网数据库技术,其特点是去中心化、公开透明,让每个人均可参与数据库记录。区块链最早是支撑比特币数字支付系统的关键技术。区块链中的信息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存储。单个用户无法改变账本中的信息,因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存储数据更加安全。


在研究人员对区块链技术存在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同样存在广泛疑问——它的适应范围有多广?数字科学公司(Digita lScience)于2017年11月28日在伦敦和波士顿发布“区块链研究报告——学术交流新范式展望”。此报告指出,“区块链技术会积极地影响学术实践,甚至改变出版商在学术生态中发挥的作用。其潜力可以延伸到解决紧急的学术交流危机,比如成本、信任和科学信息的普及。”与此同时,公司提供3万英镑的孵化资金,用于支持区块链技术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保护是长久以来全球都在探讨与研究的课题,一直存在确权难、盗版严重、公开性差等诸多问题。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正是防篡改、不可逆,可靠性、可信任,去中心化、分布式、公开透明,一旦记录完成就会永远存在并且无法更改。因此,区块链有望成为版权保护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区块链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应用,将对版权的确权、追溯、流转、保护等环节产生革命性改进,进而对原有的版权运作机制带来颠覆性影响。原来在版权领域大量存在的由于无法确认版权归属导致的版权纠纷将变得清晰和有迹可循,有利于廓清版权市场乱局,建立起严格的版权保护体系。目前,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之路已经开启,国外的Monegraph、Colu、Blockai、SingularDTV,以及国内的亿书、纸贵、原本等创业团队均以区块链版权为主攻方向。


此外,区块链将为多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在区块链市场中,银行、金融服务、保险业市场规模最大,但在不久的将来,传媒业将成为区块链技术主导下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可以预见,区块链技术也将会对学术出版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有望通过创新解决方案,为该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管理经营理念


(一)知识链:构建多机构知识链协同发展


海量且持续增长的科技信息和文献,客观上给科研工作者带来巨大负担。据开放学术交流平台(Sciforum)统计显示,1994—2016年全球活跃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为3708.31万篇。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在目前的知识接收方式和状况下,若想在流行病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研究者平均每天大约要花21小时进行阅读。如何跳出信息海洋、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客观需求。随着科技信息结构化语义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文献资源正逐渐被解构为细粒度的知识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度语义关联,与此同时,嵌入用户知识获取与分享等行为的数据被大量记录和存储下来,为科技出版的知识服务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美国学者Holsapple和Singh最早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模型概念,该知识链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两部分组成。主要活动功能由5个阶段组成: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功能由4个层次组成:领导、合作、控制、测量,以上构成了知识链的5阶段4层次结构。该知识链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


知识链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对科技出版在提供知识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泛在知识环境,科技期刊出版应该参与知识创新链的管理,服务于知识创新全过程。知识链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的投入、转化和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知识链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不同知识链形成相互交错的知识网。关于知识链模型,Holsapple与Singh从组织内知识与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关系的角度进行构建,最终实现企业竞争能力的产出。国内学者在继承该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如将内部与外部知识链打通等。


基于知识链理论视角,学术出版服务活动可看作是在数据驱动环境下,以科研用户需求为导向,支持用户进行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内化、知识共享、知识评价与知识外化的服务过程,同时围绕用户价值推动出版机构、图书馆、科研机构等知识链相互协同(图4-3),该模型的特点是改变以往从单一机构视角出发的构建思路,转变为面向用户知识创新需求的服务模式。相比于一般的知识消费服务,学术出版服务更倾向于知识生产服务,即为知识生产者创新工作开展提供服务。其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同时满足作为知识使用者和创造者的科研用户的整体需求,最终实现繁荣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的目标。


图4-3 学术出版知识服务模型


此外,积极寻求多机构知识链的协同发展。相比于单一技术创新,科技出版服务模式的创新并不是由单一机构完成,而是在开放式创新战略指导下,充分发挥不同机构的独特优势,推动各自知识链的有效嵌套,满足用户知识创新的需求,共同推进知识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二)知识付费:知识传播新思维


2016年被称作“知识付费发展元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提出,2016年分享经济发展精彩纷呈,新业态非常活跃、新模式快速兴起、新领域不断拓展、新平台发展壮大,其中知识付费、网络直播、单车分享迎来“发展元年”。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近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中国移动支付技术已趋成熟。同时,近两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移动支付技术逐渐成熟,为各APP在移动端实现打赏、付费等功能提供便利;而为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付费技术和付费观念逐渐普及,知识付费的时代即将到来。


无论从内容付费的用户需求还是从现有资源来看,知识付费都是出版业不得不争的业务拓展领域,知识付费相关产品在出版领域的大规模爆发符合预期。作者资源和内容优势是出版机构在知识付费领域能够持续竞争的两个重要法宝。就目前来看,出版领域的知识付费主要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链条化,二是分层化。链条化是作者资源的开发、出版产品的音频视频化,以及后期多次的开发和加工活动,都基于出版机构的作者和作品储备。分层化主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作品解读的深度,比如将出版物中深奥的知识点以相对简单的方式呈现,使普通大众可以“在×分钟内学会××”,又如将文章进行深层次解读,请来专家学者为读者指点迷津;其二是指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用户推出不同产品,比如针对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推出“精读班”等课程。


值得出版机构借鉴的几种模式:①自制音频、视频,与头部平台合作,进行渠道分发;②与内容创业者合作,由KOL进行推荐;③自建APP平台并参与“大平台”竞争。出版机构在尝试知识付费时,还可以利用相应的技术工具提升产品获取的便利性,出版机构应该推出自己的知识付费产品。如今,学术出版的生态也在发生变化。碎片化阅读、泛阅读习惯下的深度专业资讯服务,乃至全方位的知识服务,是知识提供者的重要竞争力之一。以专业数据库为平台、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全面整合学术资源的出版模式,将成为学术出版的新常态。学术出版全行业应搭建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并找到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知识、服务、技术都可能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内容出版模式


(一)碎片化出版:快捷的知识整合推送方式


《STM技术趋势2021报告》(STM TechTrends 2021)显示,包括机器生成文献、自动同行评议、服务型物联网在内的智能服务与面向科研人员服务成为未来学术出版发展的重要趋势。上述趋势的形成来自需求侧和供给侧双重因素的驱动。


与传统出版的线性传递相比,数字出版最大的优势在于海量存储基础上的精确定位和无限组合。精确定位,是指能够精确而充分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一举摆脱纸质图书千人一面、冗余信息与精确需求相杂甚至干扰的短板,实现无限组合,更是充分实现这一绝对优势并产生盈利的基础。所谓“碎片化”发展,就是要将现有内容资源打碎,通过碎片个性化整合,满足基于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不仅仅可以提供传统图书的线性方式,也可以在将内容有效“碎片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读者(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不同年级的学生等)的需求提供其所需要的“碎片”,以实现精确解决方案的供给并产生利润。这一模式的强大优势还包括内容提供的快捷、操作的人性化以及成本的极大压缩,其产生的利润是不可估量的。国际领先的数字出版大多数都是属于这种操作模式,其提供的针对精确内容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实现了自身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华丽转身。


实际上,这种“碎片化”出版模式已在工具书出版领域得到了提前应用。商务印书馆已成功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近30部精品工具书进行碎片化加工和动态重组,并采用“词语单条查询免费,完整内容收费”的网络营销模式,成为目前最受欢迎、最权威的网络工具书。随着“碎片化组装”出版模式应用范围扩大,对出版内容、营销、终端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出版模式下,科技期刊也可以借鉴此模式,利用大数据出版资源支撑,定制多元化、个性化的出版生产线,构建囊括纸本书、知识数据库等不同产品形态的立体化出版体系。


(二)数据出版:数据共享的有效途径


所谓数据出版,是指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按照统一规范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主要利用互联网及其他方式公开发布其通过观察、实验、计算分析等科研过程所产生的原始数据,或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系统化地收集、整理和再加工形成数据及数据产品的出版行为,以帮助使用者便捷地发现、获取、理解和再分析利用数据,并可在科研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中引用数据。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但受行业规范、保密政策、技术能力等问题的制约,如何进行专业数据的开放共享仍然是科学研究面临的难题。因此如何促进数据共享、推进科学数据的最大化使用是目前许多国际科学组织积极探讨的问题,而数据出版正是促进数据共享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数据出版方面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除第三章提及的案例,国内地学领域首个以发表地质科学数据资源为主的数据论文《全球地质数据》也是一例。在我国长达百年的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地质数据,为了更好的服务经济民生,唯有尽快进行开放共享,才可释放其数据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希望通过数据出版工作为地质数据共享带来改观。在此背景下,全国地质资料馆作为国内权威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地质领域的数据中心,为推动国内地质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创办并编辑出版了《全球地质数据》。


目前国际通行的数据出版模式主要有3种:①直接以数据中心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数据集及数据论文;②以数据中心与传统期刊合作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数据论文及数据集;③创立全新的数据期刊。《全球地质数据》专刊采用的是较为常用的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利用期刊已有的知名度和读者群等已有资源快速地对数据出版这一新兴模式进行宣传。《全球地质数据》借助《中国地质》这一在地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影响因子位居地学类科技期刊前列、发行量位居前茅的期刊平台,依托其增刊的形式,可以广泛宣传地质科学数据出版这一概念。


期刊出版商、数据知识库以及科研资助机构等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数据出版实践之中,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数据出版的发展。然而,与传统的学术文献出版相比,科学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形式,其出版体系还在发展之中。数据出版应与我国现有的数据共享体系互为补充,应充分利用学术出版资源,重点关注数据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期刊评价方式


替代计量学:知识服务时代期刊评价新方式


无论是论文、期刊还是网络发表的作品,都应该有评价体系,知识服务也不例外。然而不同类型的智力产出,因为产出形式、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的不同,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非传统渠道发表的作品,对于知识服务的评价,替代计量学的评价方法参考价值较大。


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替代计量专门研究相对基于引文传统指标的在线新型计量指标,尤其重视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计量指标,广义的替代计量强调研究视角的变化,即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替代传统片面依靠引文指标的定量科研评价体系,同时促进开放科学和在线交流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替代计量学并非对既有引文指标的纯粹补充,因为替代计量指标能测度引文指标触及不到的领域,例如数据集的重用率、学术视频的影响力、学术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等;替代计量学也并非全盘否定基于引文的传统指标,它要替代的是唯引文至上的学术评价体系,所以可以看到PlumX对替代计量指标的分类中,引文仍然是重要的一大类。


“AM值”是替代计量学的指标。替代计量是我们现有评估发表作品影响度方法之外的一种新方法。替代计量学不是通过被引用频次来评价已发表的文章,而是借由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评估出版作品的线上影响。替代计量的评估服务以“AM值”为依据,系统性地收集替代计量指标并提供给出版商和学术界。因此,尽管替代计量学是一个新概念,但是社交媒体在作品影响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很多学者早已公认的;出版商和编辑为了扩大他们发表的作品的影响力,也都正在有意地开发利用这个计量指标。很多一流的科技期刊都在社交媒体上有自己的主页,很多期刊还用播客(podcasts)和YouTube来推广它们在LinkedIn和维基百科等站点的存在。大多数出版商和科技期刊现在都有一个社交媒体策略,而且有的科技期刊,会指定编辑专门处理社交媒体策略和产品方面的事情。比如Journal ofAdvanced Nursing,读者就可以在每篇文献的页面,看到该篇文献的“AM值”。


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替代计量将会取代传统出版产品的评价方法或者与其并驾齐驱,但是这种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可以预测:在不远的未来,除了建立传统并有效的文献引用计量指标,大学里的宣传部门和招聘部门将会开始重视能够宣传他们作品的人,从而在招聘人员时使用社交媒体。因此,出版业应该重视替代计量学,然后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社交媒体来推广产品,从而影响自己的替代计量指标。


然而,在不同的社交媒体网站,替代计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分值。博客中打分最高的有6分,而Twitter最高的有1分,LinkedIn最高为0.5分。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并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应当成为出版业的一个优先选择。


中国融合出版特色


(一)小程序新媒体:营销宣传的便捷工具


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发运营移动应用产品成为学术出版机构提升知识服务影响力、构建学术出版物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微信小程序,简称小程序(MiniProgram),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小程序是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小程序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开发门槛相对较低,难度不及APP,能够满足简单的基础应用,适合生活服务类线下商铺以及非刚需低频应用的转换。小程序能够实现消息通知、线下扫码、公众号关联等七大功能。其中,通过公众号关联,用户可以实现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相互跳转。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联合登录,与开发者已有的APP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打通,但不会支持小程序和APP直接的跳转。


微信推出的“小程序”,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移动“轻应用”时代的到来。“小程序”的入口设在微信的“发现”页面,与“朋友圈”“购物”等应用相并列,打开即用,大大减少了手机的存储空间。这对于学术科研服务之类的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面向垂直用户提供“低频使用业务”的移动应用,无疑是新的发展契机,运营团队如能继续遵循用户导向原则,依托微信强大的社交影响力,尽早开发,推出自身的“小程序”应用产品,或许更有助于其以较低的推广运营成本,吸引更多真实有黏性的核心用户,从而有效突破用户增长的瓶颈。如果在一篇文章里面印一个二维码,把想要做的东西植入二维码,读者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了。假如一篇文章的作者还有相关文章,就把其他文章的二维码放到旁边,读者扫一下就直接进到相关文章的页面,可以付费购买,支持微信支付,不需要下载或注册用户来打开。总之,小程序把这个路径变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撑线下。出版整个产业链从策划、出版、营销都可以开发出很多小程序,而且可以做得轻便一点,只要扫一个二维码,就能看到这篇文章的音频、视频、图片、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列表、漂流等等信息。这个想法同样试用于文章的营销。例如,编辑部想卖某篇文章,卖阅读福利,卖知识产品,就可以直接做一个小程序,把作者的演讲或课程的音频放在文章后,扫描二维码直达播放作者演讲的收费页面,微信支付后,相关内容就会直接被推送到终端用户的页面。任何能够想到的促销方法,不管是APP能做的还是自媒体不能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小程序来实现。


如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2017—2018年出版了“人工智能2.0”“5G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系列专题。除在网站提供每篇文章的中文摘要,还对文章进行加工整理,加入关键图文,在微信、博客上推介。除了自主微信平台,还借助第三方垂直行业新媒体。此外,将精要信息制成中文活页,在学术会议上分发。2017年“人工智能2.0”专题,在“新智元”微信平台,单篇阅读超过2万次;将2018年“人工智能2.0:理论与应用”专刊中的图灵奖得主RajReddy访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郁彬教授视点文章全文翻译,通过自主微信平台和科研圈微信传播。2018年“5G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专题中,全文翻译“5G综述及中国的进展”一文,短时间在“科研圈”上获得3000次以上的阅读。


(二)短视频:知识增值的传播手段


微信有8亿多的注册用户,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在稳步增长,这些迹象表明人们已经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而用户产生的数据流量去了哪里,出版业就应该考虑跟着往哪里走。近两年直播分走了很大一部分流量,几乎所有视频网站、直播网站都有与电商和自媒体的对接窗口,例如优酷土豆和微博对淘宝,今日头条与京东等,使电商和自媒体被不断地引流出来。纯粹的文本实质的传播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一种互动性的“人+活动”的东西。期刊的营销不再像以前一样,出版社需要准备包括音频、视频在内的整个营销流程的全部素材。所以现在这些新的自媒体平台注重交互性的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


短视频异军突起,融合出版,知识服务如何借力短视频创新营销理念,变革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力点,也是学界和业界面临的新问题。视频具有其他内容所不具备的可视化优势,而且短视频作为适合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信息量集中的内容载体,也越来越吸引用户。


短视频具有以下特征:①拥有活跃的海量内容,竞争激烈;②短视频平台已经从用户红利逐渐发展到内容红利;③流量变现;④定向营销。短视频的“带货”方式是大众传播转为人气传播,个性化强,能激发年轻用户接受、认同并激发后续行为。之前出版业也谈规模经济,客户越多越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范围经济,锁定某一用户群,基数不必很大,给他们提供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选择,把产品价值最大化。针对这些优质客户,卖的不仅是期刊,还可以卖课程、阅读服务、知识服务。学术出版营销也需要跟着潮流走,学会利用新工具,趋向于精细化制作,在探索商业多元化、追求内容程式化的同时,在内容系统化上下功夫,推动用户沉淀,提高出版服务和传播的吸引力和效率。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第四章,内容有删节。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8.11

ISBN 978-7-03-058660-5


长按二维码  购买本书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以“科技期刊融合出版”为主题,由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业内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深度剖析国内外科技期刊融合出版实践与现状,总结归纳融合出版发展规律,展望融合出版发展态势,为处在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科技期刊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数字出版理论、开展知识服务实践、深化国际化发展、推动一流期刊建设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本期编辑:安 静)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更多好素材,期待您的来稿

与科学相约 | 科学出版社征稿启事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区块链(Blockchain)是由节点参与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它的特点是不可更改,不可伪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账簿系统(ledger)。它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完整比特币区块链的副本,记录了其代币(token)的每一笔交易。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找到每一个地址,在历史上任何一点所拥有的价值。

知识荟萃

精品入门和进阶教程、论文和代码整理等

更多

查看相关VIP内容、论文、资讯等
中科大-人工智能方向专业课程2020《脑与认知科学导论》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8+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4+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7+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大数据白皮书 2019】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专知会员服务
133+阅读 · 2019年12月12日
解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
走向智能论坛
32+阅读 · 2019年6月5日
CCF发布2017-201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中国计算机学会
17+阅读 · 2018年11月7日
权威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
全球人工智能
12+阅读 · 2018年2月25日
《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发布|附下载
人工智能学家
17+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2017中国多媒体大会-智能媒体 创新未来
中国计算机学会
3+阅读 · 2017年8月21日
Arxiv
9+阅读 · 2020年4月5日
Arxiv
20+阅读 · 2019年9月7日
Neural Approaches to Conversational AI
Arxiv
8+阅读 · 2018年12月13日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L_0$ Feature Selection
Arxiv
5+阅读 · 2018年8月7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解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
走向智能论坛
32+阅读 · 2019年6月5日
CCF发布2017-201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中国计算机学会
17+阅读 · 2018年11月7日
权威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7)
全球人工智能
12+阅读 · 2018年2月25日
《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发布|附下载
人工智能学家
17+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2017中国多媒体大会-智能媒体 创新未来
中国计算机学会
3+阅读 · 2017年8月2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