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俄乌战争已成为现代无人机战争的试验场,无人机(UAV)在军事与民用领域均发挥关键作用。众多观察家将俄乌冲突称为全球首场全面无人机战争——廉价无人机已从边缘工具蜕变为战场最重要且广泛使用的武器。通过将传统堑壕战与"无人机驱动型技术创新"融合,无人机助力乌克兰部分抵消俄军在常规火力上的优势。本深度报告回顾2024至2025年乌克兰无人机领域关键进展,涵盖战场运用、本土创新、民用贡献、外援支持及地缘政治影响,并援引专家与官员的直接论述。
无人航空器已遍布俄乌战场。几乎所有乌克兰旅级部队均配备专职无人机分队执行侦察、炮校及攻击任务。小型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原为业余竞速四旋翼)经改装携带爆炸物后可直接撞击目标。这些成本仅500美元的自杀式FPV无人机可摧毁或瘫痪价值百万美元的坦克与火炮,生动诠释无人机的非对称价值。每日发布的作战视频显示:500美元无人机可击毁重型装甲载具,"彰显其在现代战争中的变革性作用"。前线士兵已畏惧头顶持续的无人机嗡鸣声——乌步兵报告称当前空中无人机密度已至"难以往返堑壕而不被侦测或攻击"的程度。
乌军将无人机整合为分层防御战略,常被称作"无人机防御墙"。沿数百英里战线,侦察无人机与巡飞弹构成纵深防御区,有效阻滞瓦解俄军攻势。该战术在2024年初炮弹短缺时尤为重要:无人机作为廉价精准替代品填补火力空缺。尽管单架无人机战斗部远小于炮弹,但协同蜂群可高效打击敌军人员载具,使俄军大规模进攻集群难以集结。据分析师估算,当前双方战场损失约70%归因于无人机。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指出:俄军2024年损失逾1400辆坦克及3700辆装甲车,此等规模毁伤主要源于乌军激进无人机战术。
双方竞相调整战法。面对乌军无人机"防御墙",俄军放弃重型装甲纵队,改用摩托车与沙滩车组成小型突击单元规避无人机侦测。同时俄部署自研无人机展现致命效能:从引导炮火的"海鹰-10"侦察机,到猎杀乌军榴弹炮的"柳叶刀"巡飞弹。自2022年末,俄军使用的伊朗制"沙希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屡次袭击乌城市与基础设施,迫使乌方临时研发反制措施。目前乌军已列装可追击拦截"沙希德"的拦截无人机,电子战部队则尝试干扰或诱偏其航向。乌克兰上空由此爆发激烈对抗,电子战与反无人机防御成为双方日益关键的作战要素。
在战线后方,乌克兰日益依赖无人机实施远程打击高价值俄军目标。2023至2024年间,乌军对距前线数百公里的俄军基地、补给站、炼油厂等基础设施发动数十次纵深打击。仅2024年,乌武装部队即执行约130次远程无人机行动,打击俄境内377个关键目标,涵盖空军基地、弹药库、国防工厂及能源设施。这些突袭标志着乌军运用无人系统将战火引向敌后的大胆战略。
该战略在2025年6月1日"蛛网行动"中达到顶峰——这场大规模协同无人机攻击被乌官员誉为"开战以来射程最远、最具雄心的打击"。通过"策划18个月的奇袭",乌安全局(SBU)渗透小组深入俄境,将117架小型FPV无人机藏匿于伪装成普通货柜的卡车中秘密运输。早晨时分,特工远程开启车顶,从俄领土腹地直接释放无人机蜂群。这些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操控(推测操作员位于境外)的无人机同时突袭多个空军基地,令俄军措手不及。据SBU局长瓦西尔·马柳克透露,无人机在四座基地损毁41架军机,含战略轰炸机(图-95、图-160、图-22M3)及A-50预警机。总统泽连斯基盛赞此次"卓越"行动动用117架无人机对应117名操作员,宣称一夜重创俄军约34%战略轰炸机队。独立分析评估指出:乌军"仅凭小型无人机即瘫痪至少十余架俄军机——包括俄约10%轰炸机队",此等战果在缺乏大型导弹或有人空袭条件下曾不可想象。
乌军远程无人机攻击显著验证低成本无人系统的战略覆盖力。自2023年起,乌制单向攻击无人机(多为改装苏制机型或本土新设计)已打击俄本土及克里米亚占领区纵深目标,最远触及距乌2500英里的西伯利亚机场。此类行动迫使俄调整防御部署甚至转移资产。例如在海上无人机反复袭击军舰及克里米亚大桥后,俄黑海舰队主力舰艇基本撤离塞瓦斯托波尔港。分析指出:"乌海上无人机迫使俄黑海舰队弃守克里米亚占领区母港",携带炸药的乌海军无人机甚至成功破坏俄军舰艇与岸基设施。在陆域战场,乌军部署小型地面机器人至前线——这些遥控无人地面载具可运送补给、后送伤员乃至攻击敌战壕,同时避免人员伤亡。乌方在多域产生威胁。
俄方亦不甘示弱,2024-2025年加强针对乌城市的无人机与导弹打击,常以"沙希德"无人机群试图饱和防空系统。这使乌克兰自身成为反无人机技术试验场。西方援乌防空系统(如"猎豹"高炮、"IRIS-T"及"NASAMS"导弹)经改装用于拦截无人机,乌科技界则临时开发防御手段——从反无人机干扰枪到联动监控摄像头与AI的来袭无人机识别软件。空域对抗场景深刻印证无人系统在攻防两端已成不可或缺要素。
面对持续的无人机军备竞赛,乌克兰在2024至2025年间大力推进本土无人机产能扩张。战争初期该国仅有个位数无人机生产商;至2025年,运营制造商已近500家——涵盖大型防务企业至小型初创公司。泽连斯基将无人机生产列为战略优先事项,2025年初宣布乌克兰年产能可达400万架。产能跃升规模惊人:随着新工厂与装配线投产,简易FPV无人机月产量从2024年约2万架飙升至2025年20万架。大西洋理事会报告称:"今年乌克兰计划生产约400万架各型无人机,超过去年总量两倍",产品谱系从微型四旋翼、巡飞弹延伸至可打击数百英里外目标的大型远程无人机。
产业爆发式增长源于政策扶持与基层创新共筑的防务科技生态。2022年中启动"无人机军团"计划为军队众筹采购无人机,2023年设立Brave1科技孵化器支持本土开发者。至2025年,Brave1已向无人机及防务科技项目发放超470项资助,1500余家乌科技企业投身无人系统及相关技术研发。政府通过政策激励零部件本土化——零部件本土化率超50%的企业可获长期国家合同。乌克兰企业由此加速机架、电子设备、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国产化。2025年3月,Vyriy公司实现里程碑突破:量产千架全本土组件(飞控、无线电、摄像头、发动机等)无人机,显著降低对外依赖并增强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乌克兰工程师在战火中展现卓越敏捷性与创新力。借助3D打印与快速原型技术,新机型设计投产周期缩短至数周。创新成果包括抗干扰光纤制导无人机、应对俄电子战优势的AI自主制导实验机型。观察家指出:"依托战场快速反馈与精简采购流程,乌克兰创新敏捷性远超西方漫长研发周期",其无人机以极低成本实现媲美西方型号的作战效能。官员表示若有额外100亿欧元资金及更多组件供应,年产能可进一步扩至1000万架。
迅猛发展伴随挑战:大量新厂商涌入导致质量控制与标准化问题,亟需严格规范确保本土无人机可靠性。成功背后存悖论:当前产能已超越军队部署能力,预示生产线或将超前于前线需求。尽管如此,乌克兰崛起为无人机生产大国仍具标志性意义。这个曾依赖外国无人机的国家,正将无人载具列为国家长期科技经济优先方向,"致力于打造国防科技硅谷"。
认识到无人机的决定性作用,乌克兰的国际合作伙伴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通过资金、捐赠和技术转让加大了支持力度。2023年年中,约20个盟国组成的“无人机联盟”成立,由英国和拉脱维亚共同主持,旨在协调对乌克兰无人机项目的援助。截至2025年,该联盟已承诺投入约27.5亿欧元,帮助乌克兰在2025年前额外获取100万架无人机。其中大部分涉及为从乌克兰制造商处采购提供资金(提振了当地产业)以及供应关键部件。进展比期望的要慢——联盟成员最初依靠自身有限的生产能力——但新的机制正在加速援助。例如,丹麦推出了一种“丹麦模式”,捐赠者的资金(包括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利息)被汇集起来,直接从乌克兰公司采购无人机,绕过了繁琐流程。预计仅2025年,这种简化方法就将为乌克兰无人机领域注入15亿欧元。
盟国政府也从其库存中捐赠了大量现货无人机和巡飞弹药。美国和波兰提供了“弹簧刀”(Switchblade)和“战友”(Warmate)自杀式无人机,英国为城市作战派发了轻量级“黑黄蜂”(Black Hornet)侦察微型无人机,许多北约国家向前线运送了数百架商用无人机用于侦察。在战争早期成名的土耳其“巴伊拉克塔尔”(Bayraktar)TB2无人机持续少量交付(尽管其较大的尺寸使它们在面对2024年改进的俄罗斯防空系统时生存能力降低)。在海上,据报道美国和英国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并可能包括关键部件,协助乌克兰为其新兴的海军无人机舰队开发无人水面艇。这种海军无人机被用于2023年对塞瓦斯托波尔和新罗西斯克的俄军舰艇进行的引人注目的攻击,展示了西方技术支持在新领域中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援助不仅基于硬件,还侧重于培训和知识共享。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和工程师接受了有关北约先进无人机系统的培训,而西方军方则悄然研究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以期为自身防务汲取经验。联合研发项目也相继涌现——例如,乌克兰与波兰合作开展一个新的远程无人机项目,美国科技公司则与乌克兰初创企业合作研究用于无人机情报的人工智能驱动图像分析。到2024年底,乌克兰国防部与几家西方制造商签署协议,将在乌克兰本土建立无人机生产或维修设施,从而巩固了长期伙伴关系。
乌克兰无人机领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平民和志愿者深度参与无人机的开发与操作。从战争初期开始,乌克兰精通技术的民间力量便积极响应军队无人机需求。著名案例是由平民IT专家组建的志愿者无人机部队"空中侦察"(Aerorozvidka)。该组织2014年仅为小型兴趣团体,到2022年已发展为乌军内部高效的侦察攻击小队,不仅自制无人机还将民用无人机武器化。
各地志愿者筹集资金购买现货无人机——从微型竞速四旋翼到重型八旋翼——再进行战斗改装。消费级机型被重新涂装,加装简易炸弹投放装置或红外摄像头后送往前线。空中侦察团队甚至自主设计制造了R-18八旋翼无人机。这款造价约2万美元的八旋翼飞行器可投掷5公斤(11磅)炸弹并回收重用,已成功摧毁俄军装甲车,借助热成像功能实现夜间40分钟续航,印证了乌克兰在压力下的创新能力。截至2024-25年,数百个志愿团体和初创企业投身类似事业:从3D打印无人机零件到开办"无人机学校"培训普通民众成为熟练的FPV无人机操作员。地方政府亦参与其中——如2024年初日托米尔市议会启动项目,教导平民为军队需求制造操控FPV无人机。
众筹在此领域至关重要。2022年中启动的全球捐赠项目"无人机军团"持续至2024年,筹集数千万美元用于海外采购无人机及零部件。社交媒体活动常聚焦具体需求(如为某次攻势众筹1000架FPV神风无人机),获得乌国民众及侨胞的慷慨响应。科技企业家与爱好者俱乐部同样通过整合资源制造实验性原型机。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在2024年显著壮大了乌克兰无人机机队,本质上动员民用科技圈成为辅助军工产业。
无人机战争中军民角色的模糊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乌克兰利用现成商用技术与基层人才,快速形成传统军队官僚体系需多年才能发展的能力。但依赖国外商业平台存在隐患:供应商曾因政治压力断供。这也意味着数千平民志愿者需在战场速成军事技能,甚至作为无受训操作员出现伤亡。尽管如此,乌克兰经验展示了"大众化"战争模式:普通无人机爱好者能为国防做出切实贡献。正如专家观察指出:"乌克兰战争中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关键启示——从平民日益深入的参与到过度依赖外国零部件的风险"。基辅正将部分志愿力量制度化:将优秀志愿者部队编入正规军,并制定新飞行员标准化培训计划。
2024-2025年乌克兰无人机的大规模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引发全球军事领域既敬畏又焦虑的复杂情绪。对乌克兰及其支持者而言,无人机行动已成为战争中的潜在战略点。通过平衡技术代差,无人机帮助乌克兰抵御了数量占优的敌军。乌方分析人士主张:若将无人机年产量提升至百万量级,就能用廉价无人机群压垮俄军防御体系,其打击速度将超越对手反应能力。这种思路已影响西方援助策略,盟国正考虑专项拨款以实现乌克兰的"无人机蜂群"战略。
国际层面,乌克兰的无人机成就为未来战争形态敲响警钟。2025年6月的"蛛网行动"尤其震撼北约军事规划者。"这次无人机伏击应给美军拉响警报",防务分析师斯泰西·佩蒂约翰与莫莉·坎贝尔在袭击后撰文警告,指出美军基地可能同样脆弱。他们强调"乌克兰仅用小型无人机就瘫痪了至少十余架俄军战机——包括俄轰炸机队约10%的兵力",此举暴露了传统防御体系面对廉价无人机群的严重漏洞。据报道五角大楼高层以焦虑又艳羡的矛盾心态观战:既担忧美军资产遭遇类似威胁,又垂涎乌克兰开创的创新战术。教训显而易见:未来任何涉及先进军队的冲突都可能充斥无人机,缺乏强力反制手段者必将遭受重创。受乌克兰战局直接刺激,西方军队正大力投资反无人机系统——从干扰枪、激光武器到战机加固掩体。
乌克兰DIY无人机的成功案例鼓舞了一些国家甚至非国家行为体,他们从中发现了不对称战争蓝图:凭借充足现货技术与独创性,弱势方能对抗强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指出:"乌军使用廉价无人机打击俄腹地目标,为快速演变的现代战争提供了范本",呼吁各国政府据此重新思考防务理念。事实上,欧洲防务官员日益将乌克兰无人机防御视为"抵御激进俄罗斯的欧洲第一道防线"。
专家们最后指出,乌克兰战争催化了全球无人机扩散。作战无人机曾专属少数先进军队;如今受乌战启发,数十国正开发或获取类似能力。乌克兰自身也表示战后要成为无人机技术出口大国,或将重塑国防工业格局。但若落入恶徒之手,同样的廉价无人机战术可能用于恐怖活动或制造动荡(如非国家组织袭击关键基础设施)。此类忧虑重启了关于无人机使用国际准则的讨论。正如某欧洲分析师所言,乌克兰局势意味着"无人机精灵已经逃离瓶子"——当下要务是学会与之共存,并确保盟国在无人机创新与防御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2024至2025年,乌克兰的生存之战日益演变为无人机博弈,在此过程中革新了军事思想。从战壕四旋翼到远程自主轰炸机,无人机渗透进冲突的每个环节。依托本土创造力、全民动员与外围支持,乌克兰对无人系统的聚焦不仅在战场取得成果,更引发战争形态的深层变革。随着该国持续精进无人机武库与战术,其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些许教益。
参考来源:Drone warfare analyses and expert commentary;news reports on Ukraine’s drone operations and industry;official statements and statistics from Ukrainian authorities and allied offic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