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奖人物丨“中国版霍金”的传奇人生——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

2019 年 1 月 31 日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人工智能人物访谈篇之十一

王甦菁介绍,微表情的概念最早由Paul Ekman提出,指在人们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时所泄露的快速的表情。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的兴趣。通过对微表情进行识别,可应用于测谎设备的研发。王甦菁将用于人脸识别的理论,如流形学习、张量分析、彩色空间理论等用于微表情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他申请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资助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


获奖人物介绍



王甦菁,男,1976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现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心理所博士后工作站。一直从事微表情识别的研究。至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28篇。2000年获得江苏省残疾人电脑比赛一等奖、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获得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2”年度人物,“感动吉林”2012年度人物,2013年“北京榜样”提名奖。 2018年,凭借“微表情识别方法”项目成果,荣获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位出生在江苏淮安的脑瘫患者,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网友称他为中国的霍金。带着好奇与敬意,我们开始接触这位传奇人物——王甦菁,了解传奇背后的故事与人生哲学。



身残志坚,与电脑结缘


因为母亲难产,引起“脑缺氧后遗症”,王甦菁从小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说话吃力且含混不清。王甦菁行走要靠助行器,写字、操纵鼠标、敲击键盘只能用左手。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抢救,外公给他起名为“甦”,意为死而复生。王甦菁的父母以前从事过教师职业,他们非常重视对王甦菁的培养,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他们没有把王甦菁送到特殊教育学校,而是让他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让王甦菁养成了乐观积极的性格,即使身患残疾,也并没有给王甦菁造成心理落差,在他心里,自己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并不比别人差。


和电脑结缘始于王甦菁儿时一次去上海看病的经历。王甦菁10岁那年,父母带他去上海治病,他在病房电视上看到一档教青少年学习计算机的节目,王甦菁被这台神奇的机器吸引。 上初中时,王甦菁就找别人借来计算机教材,在家里学习。王甦菁说:“在真正接触计算机之前,我已经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其有了很多了解。”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学校、单位等提供的公共电脑有限。后来家人凑了一万多元才给他买了台286电脑。



天赋异禀,求学深造


1997年,王甦菁设计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问世,受到了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钱士钧的高度评价。同年,王甦菁顺利进入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当时的参赛者中,王甦菁非但不是专业选手,而且还是唯一的残疾人选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出席开幕式,得知这一消息,专门来到王甦菁的轮椅前,握着他的手,鼓励他。


1998年,22岁的王甦菁以高分通过国家级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工程师。王甦菁表示:“虽然在计算机方面展现了‘非一般’的能力,但是因为写字慢,每次都是题都会答,就是时间不够用,因此考研考了几年都没过线。”后来经过多方协调,王甦菁进入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王甦菁考入吉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周春光教授,进行计算机视觉和识别的研究。



开始微表情识别研究


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王甦菁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做博士后,从事微表情识别研究。谈到为何选择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王甦菁说,源于他看的美剧《别对我说谎》,剧中通过分析人脸的微表情来判断说话真假的技术,激发了他的兴趣。


“我当时想,这是虚构还是现实存在的技术?通过上网搜索,我发现关于微表情计算机识别的论文只有5篇。我又搜索了有没有正在做的项目,发现我心理所的傅小兰研究员已经在做这个课题。我就和傅小兰研究员取得了联系,表达了做博士后的愿望。”后来,王甦菁如愿以偿的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跟随所长傅小兰研究员开始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我的合作导师很尊重我,给我很大的科研自由,鼓励我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2014年,王甦菁在做博士后期间前往瑞典和瑞士参加两个国际会议,并对芬兰奥卢大学进行学术访问。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只身前往他国赴会,相比第一次去美国参会的经历,这一次他做了详细的规划。“我在国外待了22天,两个会议期间对芬兰奥卢大学进行访问。返程时从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转机。通过学术交流,会启发新的灵感,这对于科研来说是必要的。”2015年6月,王甦菁博士后顺利出站,并留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王甦菁介绍,微表情的概念最早由Paul Ekman提出,指在人们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时所泄露的快速的表情。近年来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的兴趣。通过对微表情进行识别,可应用于测谎设备的研发。王甦菁将用于人脸识别的理论,如流形学习、张量分析、彩色空间理论等用于微表情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他申请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特别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资助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



独立生活,热心公益


谈及和心理所同事们的相处,王甦菁表示没有感到障碍,关系很融洽。“我们在工作上合作,在生活中互助。他们学心理学,我学计算机,恰好学科交叉,研究互补。”“以前我的合作导师和组里的同事们说过,要像看待正常人一样看待我。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尊重。”现在,王甦菁到心理所的另一个研究组工作,继续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微表情的研究。此外,他还担任国际学术期刊Neurocomputing (elsevier)的编委等职。


除了科研工作,王甦菁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关爱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王甦菁说:“刚到北京,我的代步车不让进地铁站,步行街,比如王府井也不允许,最后经过我的努力,再也没有保安挡住我的车了。”王甦菁利用专业知识将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代步车上,开发智能代步车也是为了给残疾人的出行更多的便利。王甦菁还参与了“无障·爱行动”纪录片录制活动,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借助横杆行走时,他幽默风趣的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我自己。”他的乐观与自信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王甦菁认为残疾人应该积极融入社会中,并且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文体娱乐。在“无障·爱行动”中,王甦菁体验了游泳,射箭等体育运动,并且跟着声乐老师练习发声,这些活动都使他在感动新奇的同时收获了快乐,所以他认为应该有更多残疾人能够参与进来。


王甦菁,一个行走于科研和公益活动的普通人,他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进行。



获奖项目成果


微表情是人类试图抑制或隐藏真正情感时不经意泄露的短暂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微表情不同于普通表情,持续时间仅为1/25至1/5秒。微表情是谎言检测的重要线索之一。


本项目通过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实质交叉,系统的解决了微表情检测和识别的8个关键问题:诱发自发的微表情方法并建立微表情数据库,建立微表情彩色空间模型,建立了微表情的稀疏模型,建立基于光流的微表情检测和识别方法,确定微表情表达时长和形态特征,发现情绪背景对微表情识别有一定的影响,发现呈现时间对微表情识别有一定的影响。


上述工作多次发表于人工智能领域或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和会议,被多位国际著名学者(如表情识别著名学者Jeffrey F. Cohn教授,国际模式识别协会院士David Zhang教授, 局部二值模型LBP提出者Matti Pietikainen教授等)和多篇顶级国际期刊、国际会议论文引用(如TPAMI, TNNLS,TIP,TAC,PR, TNNLS,NEURAL NETWORKS等)。20篇代表论文总他引905次,SCI他引274次。6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有:


(1)研究微表情的诱发方法,建立并公开发布了两个微表情数据库,为微表情识别算法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这两个数据库迄今为止已被来自60个国家,253个团队申请使用。


(2)首次提出基于张量的人脸,微表情彩色空间模型。相应的工作一篇发表在TNNLS上,两篇发表在于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领域的顶级期刊TIP,也是第一篇在CCF A类期刊上发表的微表情识别的论文。


(3)首次提出一种通用指数降维框架。把拉普拉斯嵌入的降维方法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中。为微表情数据的降维,提供理论保障。


(4)首次提出一种基于主方向光流特征用于微表情检测和识别。也是第一篇在IEEE Transaction on系列期刊上发表的微表情识别的论文。


(5)首次提出基于判别张量子空间分析用于微表情检测与识别。也是第一篇在SCI期刊上发表的微表情识别的论文。


(6)基于微表情呈现时间短,运动幅度小的特点,我们研究了微表情的稀疏和低秩表示。


在心理学上,研究微表情表达的时长与形态特征,为微表情检测和识别算法提供心理学上的依据。同时借用计算机特征提取方法分析量化微表情,使得微表情在心理学上能够实现定量化研究。同时在心理学上,发现情绪背景和呈现时间对微表情识别有一定的影响。


获奖者寄语


王甦菁:机械化拓展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拓展了人类的脑力。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哈佛《CS50 Python人工智能入门》课程 (2020)】
专知会员服务
109+阅读 · 2020年4月12日
中科大-人工智能方向专业课程2020《脑与认知科学导论》
【2020新书】数据科学:十大Python项目,247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12+阅读 · 2020年2月21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CCL 2019】刘康、韩先培:做失败科研的10个方法
专知会员服务
25+阅读 · 2019年11月12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光纤之父”高锟离世,感谢他的贡献
人工智能学家
3+阅读 · 2018年9月24日
秒杀99%大学生!中国最牛高校学霸PK,简历吓坏网友...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Learning to See Through Obstructions
Arxiv
7+阅读 · 2020年4月2日
Viewpoint Estimation-Insights & Model
Arxiv
3+阅读 · 2018年7月3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4月13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