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约1694字,建议阅读4分钟
本文介 绍了4月7日,由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协会承办的“兴业讲堂”主题沙龙“AI+法律=生产力?”活动。
兴业讲堂
“兴业讲堂”创新创业系列沙龙是清华大学团委创业指导中心与清华校友三创大赛联合主办的常态化创业引导活动。
兴业讲堂"旨在充分发挥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发展领域,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对创新创业有强烈兴趣的青年学子,了解行业产业发展动态,找准自身发展机遇,充分融入时代浪潮,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兴业英才。邀请来自学界、政界、产业界、投资界等各行业校友嘉宾分享行业洞见、点拨创业思路,为清华学生创业者提供多元、全面、专业的交流平台,助力清华创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
4月7日,“兴业讲堂”主题沙龙“AI+法律=生产力?”活动展开。本期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协会承办。
本期“兴业讲堂”邀请了主讲嘉宾杜锋。杜锋是国双科技项目总监,主要负责司法类项目方案及产品的统筹和落地工作,是以数据推动司法智能化的探索者、践行者。致力于大数据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曾负责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市第一、第二、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智能化辅助办案应用,江西省高院、山东省高院、广东省高院、广西省高院、湖北省检察院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多个项目的设计实施及运营,以及企业法务侧业务的开拓。曾就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从事信息化工作十余年,荣获“北京法院信息化专家”“全国法院信息化先进个人”。
以下内容根据杜老师分享内容整理:
司法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进程
会上,杜老师分享了一些他个人对于司法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感悟。
2000年: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起点。在国家相关政策驱动下,各级法院陆续开展信息化工作。
2000-2010年:信息化建设初步完成,信息系统完成上线。
2010-2020年:法院体系由信息化转向数据化。2015年:信息公开政策的实行,为信息系统提供了庞大而透明的数据库,大大推进了法院信息化的工作进程。
2020年-至今:法院信息化工作重心转向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合理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3000多家法院,信息化市场需求规模巨大。主要细分领域有法检领域信息化、业务流程系统建设和维护以及数字法庭等。
司法信息化产品的两个发展阶段
1、在第一批数据公司入场之后,随着第一批产品的出炉,例如大家所耳熟能详的类案推送、文书智能生成、智能法官助手、诉讼服务机器人等等,大家纷纷欢迎AI进入司法领域,迎来了一个充满了鲜花和掌声的阶段。
2、随着更多产品和创业公司的出现,行业进入了一个冷静期,大家开始思考AI的应用是否真正带来了帮助,深入考虑AI在司法领域的场景化落地问题。行业进入了一个更加讲究实用实效,偏重细分领域的阶段。
AI能取代法官吗?
这一问题应该从不同用户的角度分别考虑,答案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AI不能取代人类智慧独立进行判断。在法院层面,主要有四类用户:
第一类是院庭领导。院庭领导的工作性质更加宏观,不需要AI助手的过多介入。
第二类是法官,也就是法院的核心成员。对于法官来说,AI助手的作用是辅助法官,而不是代替法官。类案研判、智能文书生成都起到了辅助法官办案的作用。
第三类是法官助理和书记员。AI助手的主要替代对象是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但是不可能做到彻底的替代,很多工作是无法离开人类智慧的。
第四类是研究室和审管办。对于这一类用户来讲,数据需求非常庞大,AI助手能够有效辅助解决这方面的需求。
司法信息化领域创业的若干建议
1、尊重客户,注重实用。实用的、好用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要切实关注用户的需求。
2、遵循商业规则。用产品赢得市场认可,实现正向收益,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阶段的布局。
3、用全局视角看问题,找准自我定位,注重整体生态的合作。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发展方向,避免闭门造车或偏离市场。
分享结束后,杜老师对校友和在校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大家就数据文本、技术壁垒、企业法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