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台 10 年前的 MacBook Air「重获新生」

2022 年 6 月 2 日 少数派
我的 MacBook Air 11" 已经服役将近十年了。这个 2012 年发布的小家伙陪我走过了本科,又在接下来几年里时不时帮上我的忙,从 OS X Mountain Lion 一路更新到了 macOS Catalina,终于在 2020 年发布的 Big Sur 上被宣布了生命周期结束。
而自从它的系统停滞在 Catalina 后,我就没再怎么用过它。一方面,它的电池已经经不起折腾,早就不是那个可以随时带出门的笔记本;另一方面,自从上了 Catalina,系统的迟滞就变得极为明显,即使连着充电器使用,我也能感觉到打开或切换程序时的卡顿。

我想过把它出二手,但是机器被我磕平了一个角,机身上还贴满了各种贴纸,甚至 B 面的缓冲橡胶圈都开始老化脱落,卖不上什么价格。想过把它放在家里当家庭座机,但对于我爸妈来说,那台更快更大的老神舟显然是更好的选择——至少它也带得动更好的显示器。
这样一台老电脑还能做什么?或者说,它还能干得动什么?LinusTechTips 给了我启发,或许我也可以放弃 macOS,看看它能不能在 Linux 上重获新生。
Linux MacBook 初体验
选择 Ubuntu 并没经过什么考虑,只是因为自己在之前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名字,而且据说它对我不够 geeky 的小白来说比较友好,也允许在不完全安装系统的状态下进行尝试。在写这篇文章整理资料时才发现, Distrochooser  为我的需求更推荐的是其他发行版,后来我也进行了尝试。
Ubuntu 在官网上给出了非常详细的安装教程,使用 balenaEtcher 制作系统盘后,跟随指示就可以完成安装。考虑到它的配置本来就捉襟见肘,我没选择双系统并行,不用多长时间,Ubuntu 22.04 LTS 就替代 macOS 出现在了这台老 MacBook 上。
MacBook with Ubuntu
01  它重新活过来了,但活得一般
Mid-2012 的这款 MacBook Air 配置不高,我当初没觉得自己会做什么高负载的工作,于是只把硬盘从 64G 提到了 128G。4G 的内存、i5-3317U 的处理器,放在 Windows 阵营也会是一样的迟钝——一台用了快十年的一代 Surface Pro 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 Chrome 都能把内存榨干——而放在 Ubuntu 上,也只是将将满足最低需求。
可能是因为我选错了发行版,大部分时间里 Ubuntu 对这种程度的老电脑还能算轻松,但主观感知上,也只是在打开程序时比 macOS 快了一点点。不过这种一点点的优势累积到各种应用上之后就会形成比较明显的进步——系统自带的各类第一方应用不提,macOS 上我在用的各种第三方应用都在随着更新跑得逐渐吃力,甚至打字时输入法都会有所延迟。这种情况在 Ubuntu 上就少见得多——虽然输入法还是在延迟,但只要我用得上的,都能在这台小破本上吭哧吭哧地跑起来。它从一个用起来会让我恼火的状态,进化到了用起来还能接受的程度,这就是质的跨越。
当然,我也怀疑这是来自于我对 macOS 的期望过高,毕竟我在这台电脑上体验过更快乐的时光,即使它老了,我也还是不由自主地拿它和全盛时期对比。但它不得不服老,装了 Ubuntu 也改变不了自己电池续航只剩堪堪两个多小时的窘况。
此外,Ubuntu 22.04 LTS 对 MacBook Air 2012 这样的低分辨率屏幕似乎支持不佳。在所有应用程序界面,应用图标小得异常,且时常出现应用名称漂移的现象。

02 该用的东西都有得用

开源社区有不少好东西,无论是直接进内置的软件商店还是抄别人写好的命令行,凡是我能想到我还想在这个电脑上做的事情,我都找到了对应的软件。虽然我还在折腾它,但既然我已经有了新的主力机,它可能做的工作就是在主力机处理其他任务的时候临时抽来工作,写写稿子打打字;或是搬到远离书桌的地方看会儿视频,打打小游戏。它注定干不了大事了,那小事儿最好别缺。
对应的,我需要的软件也不是很多。支持双拼的中文输入法、Office 套件、支持 Markdown 的写作工具、一个支持格式比较全面的视频播放器就足够满足我上面提到的要求。Ubuntu 自带了以中州韵引擎为基础的 iBus 中文输入法,非常完善地支持了双拼输入法,而缺陷也和我在 Windows / macOS 上体验到的一样,多音字的区分与选择、标准简体中文下的汉字与拼音对应有些小问题。我很少拿 Office 套件工作,因此 LibreOffice 只需要提供阅读上的兼容性即可。VLC 也有 Linux 版本。至于 Markdown 写作工具,我目前在使用  Apostrophe ,只是装上飞书之后,飞书文档就承接了一切工作,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满足我的绝大多数需要。
Zorin OS 自带软件商城
如果不是有非常特别的专业需求,大部分的常用应用其实都能找到开源替代品。它们也往往更乐于支持 Linux。即使没有合适的替代品,还有  Bottles  这样的软件为 Windows 程序提供运行环境。对这样一台已经不再进行主力工作的机器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

03 它不再是 MacBook

很早之前当我试图在家里老旧的联想 Y470 上安装 Ubuntu 时,那个无法关机、飞速发热、摄像头探测不到的场景让我飞速滚回了 Windows。这么长时间过去,Ubuntu 能适配的硬件已经越来越多,又或者是我的运气实在太好,在完成安装后,所有硬件都可以正常工作,包括键盘灯调节、Apple 标志灯、摄像头等等都没问题。只有两样东西的工作能力与之前产生了差距,也恰恰是我之前最喜欢的两样:触摸板和键盘。
这也是我头回明确感受到 Apple 的软硬件结合用在什么地方。我常常忘记那块巨大的、丝滑的触摸板在硬件上其实不会太难模仿,而能让它的硬件体验在实际使用中与系统融为一体的没有几家。
在 Linux 下,虽然 MacBook 的触摸板被正常识别,也有 Touchégg 这样的开源应用负责适配多指手势,但来回折腾了若干次,它还是没能彻底恢复之前那样多样的手势功能,而我跟随教程的设置也逐一失效。四指缩放之类的设置还好说,对我来说最大的不便是双指拖动功能的消失,按住触摸板拖动的感觉着实不太好。
我更改的一些快捷键
至于键盘,由于 macOS 主要的修饰键是 Command(Super/GUI),键位的排布和尺寸上都以 Command 为主。而 Linux 的主要修饰键是 Control,与 Windows 一致,这就导致如果我想以我习惯的方式操作快捷键,要么改变键位,要么重设快捷键,要么使用 Windows 模式下的外接键盘。虽然我有很多键盘,但在不外接显示器的情况下,我还是想尽量使用笔记本自带的设备。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在尝试适应盲摸小小的 Control,快捷键也需要重新记忆。
我到底有多需要 Windows/macOS?
经过几轮尝试,我换掉了 Pop!_OS,elementary OS 和最初尝试的 Ubuntu,把系统固定在了 Zorin OS Core。Zorin OS 集成了中文需要的 iBus 输入法和多指触控需要的 Touchégg,对我这种小白来说,比起自己努力配置排错,集成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多指手势虽然与 macOS 不同,但能重新用上这块大触控板就让我愉悦。
事实上,等过了适应期,我甚至可以将所有工作迁移到 Zorin OS。尤其是我目前的工作基本依赖于各种云服务,我只需要一个互联网的入口,就可以完成大多数工作。即使其他需要本地应用的工作,我也可以找到相应的替代品。修图,我用 Photopea 和 Figma;录音,即使是在 Windows 上我也使用开源的 Audacity。众多的开源软件和网页服务完好地解决了我的各种需求。
界面接近 Windows 的 Zorin OS
我像是回到了本科时使用这台 MacBook Air 做主力机的时候。虽然缺少了一些为 macOS 开发的精良的图形化应用,整体的功能性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尤其是当这台电脑本身已经太老,无法获得 Mac 作为 Apple 产品生态环中的一些重要功能——Zorin Connect 甚至可以让我的 Android 手机与电脑同步,获得和 Windows「我的手机」基本一致的体验。而和其他网络账号同步的功能与之前的 macOS 别无二致。
这让我开始思考另一件事。
对我来说,系统最大的差别并不在专业领域。我既不需要部署服务器,也不需要跑复杂的数据,不搞开发,平常也没什么专业到必须要用某个高级功能处理的需求——挡在我面前的只有游戏。就像当时让我从 Mac 抽身去神舟一样,当时是为了守望先锋,现在有更多的游戏阻止我离开 Windows。Steam 的游戏库在 Windows 上比起在 Linux 上长了好几页,虽然已经有 Proton 这样的项目帮助游戏进入 Linux 平台,但现状如此,这台破电脑也带不动什么高负载的游戏。我就像在几年前 macOS 上一样,打打战砖剧场、SpeedRunner 这样的老游戏,或者在 itch.io 上读各式各样的视觉小说——它的兼容性甚至还变好了,在 macOS Catalina 上,战砖剧场这样的 32-bit 老游戏已经无法运行了。它也能收到更先进的系统更新,不用再停留在几年前的版本。
Linux 并不可怕。即使对我这样的小白,也有诸如 elementary OS 或 Zorin、Mint 这样的发行版,尽可能模拟 Windows 和 macOS 简单易懂的图形化使用体验,让这个开放的系统上手即用。由于种种原因,三个系统软件生态的倾向完全不同,导致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各有所长。但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脑使用者,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通往互联网的入口,和几十年前别无二致,只是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
选择 Windows 是必须的吗?如果我不玩游戏,那台组装电脑的预算或许能下跌个百分之六七十;但即使我真的不玩游戏,我大概率也会选择 Windows。它像是一种惯性,当我没有什么开源自由的个人愿景,或是没有强烈的功能需求时,Windows 在这么多年的电脑教育中作为一个「默认」出现,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法也没有动力去改变这个默认选项。同样地,选择 MacBook 是必须的吗?除了当时吸引我的外形之外,我有什么理由坚持在 macOS 吗?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用明白任何一个系统,每次听到各式各样的应用与实践总是发现自己只是习惯了图形化界面,用最直觉的、甚至不是最简单的方式使用这个工具。这未必是件坏事,但绝不是件好事。如果我出生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有没有可能我就是不会用电脑的新一代「计算机文盲」呢?就像习惯了 Windows 或 macOS 一样,我只是习惯了电脑作为工具存在,但从来没意识到这个工具究竟可以多强大,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意识到,我可以改装工具,让它变得更适合我的需求。
Linux 救活了我的 MacBook Air,它虽然不可能变得像十年前一样生龙活虎,但至少不再奄奄一息。如果你的工具也不再好用了,希望你能放胆改装,别被默认绊住脚。
原文链接:
https://sspai.com/post/7353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北鸮

责编:他自己

题图来自 Unsplash@a
/ 更多热门文章 /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Ubuntu[国际音标:[uːˈbuːntuː](英语);[ùɓúntú](祖鲁语)]是一个以桌面应用为主的GNU/Linux操作系统,其名称来自非洲南部祖鲁语或豪萨语的“ubuntu”一词(官方译名“友帮拓”,另有“吾帮托”、“乌班图”、“有奔头”或“乌斑兔”等译名),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为大家的存在”,是非洲传统的一种价值观,类似华人社会的“仁爱”思想。 Ubuntu基于Debian发行版和GNOME桌面环境,与Debian的不同在于它每6个月会发布一个新版本。
如何用latext画神经网络?这个PlotNeuralNet能帮到你
专知会员服务
25+阅读 · 2022年1月15日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1年5月21日
如何构建你的推荐系统?这份21页ppt教程为你讲解
专知会员服务
64+阅读 · 2021年2月12日
【干货书】'Mastering Go 第二版中文版',143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47+阅读 · 2020年11月1日
专知会员服务
51+阅读 · 2020年9月2日
我们最近又买了 6 件好用的东西
少数派
0+阅读 · 2022年2月12日
选购指南:2019 年,MacBook Pro 应该买哪款?
少数派
13+阅读 · 2019年5月30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已删除
Arxiv
31+阅读 · 2020年3月23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2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1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08年12月31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