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典型新闻系学生,怎么就做了他妈的公众号

2018 年 11 月 28 日 新榜


我是北京某知名财经高校新闻系的大学生。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凭借自己顽强毅力终于通过了高考独木桥,在一个经世济民的学校里即将成为一名肩负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


哪怕是在财经院校里学新闻,我也一直怀着满腔的新闻理想,在大学四年里实习过九家媒体,接触过28个微信公众号和47个官方微博。

 

我坚信凭借我的努力和付出,在毕业后一定会成为西装革履出入大裤衩的精英,在电视报纸上指点江山匡扶正义。

 

但是四年后,我拿着简历上满满当当的实习经历和新媒体作品却仍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时,我已经没空觉得难过了,因为还有三环内押一付三的房租、上个月淘宝欠下的花呗、这周末跟同事的饭局等我解决。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眼下的这些事情比当时年少轻狂不切实际的理想重要多了。

 

当年一心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如今满脑子都是如何在三趟之内挤进早高峰的地铁。

 

 

记得大一的时候,受“新闻学概论”的启发,我每天都把新闻理想、群众喉舌挂在嘴边,一心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

 

那时宿舍楼下每天都有免费的《新京报》可以拿,我看完之后还觉得不够,又专门去学校的报刊亭买一份《京华时报》来读。

 

每次看完之后,我就会专门把报纸放在宿舍柜子里收集起来,堆得越来越高。

 

我觉得,等这些报纸堆起来比我整个人还高的时候,我差不多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了吧。

 

但是没想到,等我辛辛苦苦攒到快一米高的时候,京华时报停刊了。

 

我成为一名真正新闻人的速度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我不知道自己向梦想前进的道路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坎坷。

 

在京华时报停刊之后,我只能用新京报来撑起我的新闻梦。好在新京报总是很厚,动不动就出七八十个版,倒也能让我够看到希望。

 

有一次,我正在一个新媒体群里跟别人讨论最近的热点事件,手边刚好有新京报的报道,我就拍了个照片发到群里。

 

群里一下就炸开了锅,里面有个网易的资深主编说:“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在看报纸。”

 

我当时还特别不服气,在群里奋力反击,说报纸挺好的,比网上各种拼凑的消息要有价值的多,结果还是被嘲笑了一番。

 

我心里想着,跟这群没有操守的互联网小编简直夏虫不可语冰。

 


但是直到一年后,我去西二旗面试,地铁站内就有卖报纸的阿姨。

 

我问她最近报纸卖得怎么样,她说一上午了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西二旗是北京互联网公司的聚集地,新浪网易百度腾讯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在这里,几乎占据了网络媒体的半壁江山,多少名校新闻系学生的最终归宿。

 

但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会看报纸。

 

我突然觉得有点悲哀,不光是为那个卖报纸的阿姨,也为我自己。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往宿舍拿过报纸。

 

柜子里的那堆报纸的高度也就一直停在了我的肩膀处,终究没能超过我。


 

受“新闻无学”观念的影响,我相信只有学新闻的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成长,于是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就找了第一份实习。

 

因为没有经历也没有能力,所以当时找实习特别困难,最后只能找了一家出版社。没有实习工资,没有任何补助,除了实习证明之外什么都没有。

 

不过我心里想早点接触媒体的心还是止不住,所以最后还是去了。


当时想着那家出版社虽然传统,虽然破旧,但是毕竟也是一个媒体,有这份经历以后找其他实习应该也会容易点。

 

这家出版社招聘信息上写的岗位是“新媒体运营实习生”,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我的主要工作只是端茶、送水、拖地、倒垃圾、收快递、打印文件,定外卖,以及陪编辑老师的孩子玩

 

 

那段时间我每天六点起床,需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赶到公司。

 

北京地铁八号线从头坐到尾需要40分钟,坐完之后我还需要换几趟地铁再坐40分钟。

 

我记得那个月才过去一半,我就享受到了北京地铁的五折优惠。

 

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每天早上拿着员工牌进公司时,有那种浓浓的满足感,我觉得什么都值了。

 

 

出版社带我的那位老师的孩子刚上小学,他们班上有一个班级公众号,班主任邀请她来帮忙打理这个公众号,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

 

因此,我在那个实习期间做的唯一一件与新媒体相关的事,就是帮这位编辑老师的儿子的班级公众号每天发一首古诗。


老师每天在百度上挑一首诗发给我,然后我只要把诗名、作者、正文,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和样式标注出来就行。

 

虽然只有三种颜色,但是编辑老师要求一定要

 

 

在试了很多次之后,我发现她最喜欢的颜色搭配是大红色嫩绿色加上靓紫色

 

因为每次我用了这个配色的时候她都会开心的把推送转到朋友圈。

 

于是那篇的阅读量会从平时的个位数飙到两位数。

 

 

寒假实习结束后,我回到学校,又开始做我们学院的官方公众号。


虽然在我心中,公众号跟报纸比还是差远了,不过好歹是一种“新媒体”,我觉得心中满腔的新闻理想终于有地安放了。

 

那是我们学院的公众号刚开通不久,每周要开一次选题会,每个人都兴致冲冲的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

 

而我,坚持写我心中最符合新闻理想的深度报道,但是每次发的效果都不好。


后来我破罐子破摔,报了一个收集好看学姐的选题,理由是想把我认识的漂亮的学姐们介绍给大家。

 

结果这篇推送的阅读量达到了八千多,比我耗尽心思写出来的“深度报道”阅读量高了十倍还不止。


几年过去了,至今仍是这个公众号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推送。


所有人都很高兴,我却有点难过。

 

 

后来做了没多久,学生会就开始换届。于是在某次选题会上我被告知成了这个公众号的负责人。

 

那天正好是母亲节,我们本来没有准备推送,但是意气风发的我觉得什么都不是事,立刻想了一个主题,让其他人帮忙收集素材,要赶在当天做一篇纪念母亲节的推送出来。

 

晚上七点确定策划,八点在路上收集素材,九点在地铁里用手机写文案,十点坐在家楼下的地上开始排版,终于赶在当天的十一点发了出来。

 

发出来的那一刻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想着之后的日子都要这么紧张而充实的度过了,心里还有些小激动。

 

然后才发现自己还坐在家楼下的地上,赶紧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爬了六层楼梯回家。

 

那是第一篇,文末署名主编的位置写着我的名字的推送。

 

 

那次推送,我为了配合母亲节温馨的气氛,整篇文章我都用粉色来点缀,结尾还用36号加粗粉色写了五个大字——


 

“母亲节快乐”

 


但是最后这篇推送的阅读量只有两百多,是平时的一半。

 

后台收到了2条留言,其中一条说“真俗”。

 

另一条倒是温和了很多,写的是:


“谢谢你们这么用心做的推送,祝各位母亲都节日快乐!”


可惜这是我自己假扮读者留的。



在大一结束之后,我已经有两份媒体实习经历了(虽然都是出版社),接触过4个公众号了(虽然没有一个粉丝超过两千),于是暑假实习准备向厉害一点的媒体发起进攻。

 

我投了一百多份简历,把所有能找到的大公司新媒体实习生的岗位都投了一遍,其中包括教育行业钢铁行业房地产行业

 

那时候觉得,谁都不能阻挡我暑假去实习的决心。

 

 

最后我收到了十几份面试邀请,都在北京,于是我的那个期末几乎每天都要穿梭在北京二环到六环之间,去不同的公司面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后收到了三份实习offer。

 

其中一份是百度,说新媒体实习生岗位已经满了,但是前台行政还差一个人,我要是愿意的话就直接去。

 

一心想做新媒体的我当然不肯去做前台迎宾的工作,于是在剩下的两个offer里选择了另外相对体面的那个,新浪财经。


 

我记得去新浪财经面试的时候感觉自己状态特别好,跟面试官从当前国际财经局势聊到我在学校对哪个老师看不顺眼。

 

我们整整聊了一下午,面试一结束我就觉得这个肯定稳了。

 

但是后来才知道那个面试官是我同校同专业的师兄,比我大8届。

 

我面试的时候向他吐槽的那个老师就是他当年的班主任。

 

 

入职之后我问他,是因为我是他直系学弟才肯要我的吗?

 

他笑了笑没回答我,然后当天给我加了两倍的工作量,我第一次在新浪大楼里呆到晚上十一点,然后看到了灯火通明的西二旗。

 

师兄说,你以后要是来这边工作,这里面的灯也会有你的一份。

 

 

对了,当时除了百度新浪之外,我收到的第三个offer是网易的母婴频道

 

面试的时候HR告诉我,从来没有男实习生敢到她们部门来,我要是去了就是第一个。

 

当时我表面应和着说哈哈哈哈哈哈这真是太荣幸了啊。

 

心里却连哭出来的心都有了。


 

确定了暑假留在北京实习之后,我就需要考虑住宿的问题了。

 

因为学校不允许暑假住宿舍,所以我只能自己搬出来住。

 

挑了好久,我才终于找到一个房租1500的房间,在回龙观。

 

我跟对象两个人住,没有空调,六楼没电梯,早上进地铁站都要排半个小时,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

 

但我还是觉得挺好的。

 

大一暑假就能去新浪实习,我觉得一切都值。

 

 

我去了新浪财经之后,负责里面某个领域网站、微信公众号和APP的更新。

 

听起来逼格很高,每天都和“恒指”“A股”“K线”等专业名词打交道。其实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复制粘贴加排版,把别人写好的文章放进网站里,放进公众号里,放进APP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那段时间我按“Ctrl C”和“Ctrl V”按到左手发了肌腱炎。

 

那时候我才体会到大家口里的“新闻民工”是什么意思。



但是什么都挡不住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

 

就算是拿着每天八十块的工资,忍受着新浪新大楼的甲醛和后厂村的24小时堵车,这份工作我依然做得很开心。


每天我都会精心挑选不同的板式来发公众号文章,偶尔还会顺便挑出其中的错别字。

 

每天吃饭的时候,我跟同事一边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一边吐槽渣浪的食堂是真的难吃。

 

聊天的时候同事提到,我应该是整个新浪大楼里面年龄最小的人了

 

19岁的我听到这句话开心了一整天。

 

 

那时候,每次工作间隙刷手机,我朋友圈里的同学不是在学车就是在全世界各地旅游,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开始把同龄人甩在后面了,心里还有点小得意。

 

当然,如果忽略掉我每个月一千二还要扣税的工资以及一个半小时的通勤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的确是比同龄人优秀一点点的。

 

因此在新浪实习的每一天我都觉得很充实很开心。

 

然而真正让我伤心的是,在我结束实习之后不久,当时那个我参与负责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就黄了。

 

 

后来实习经历多了,接触过的新媒体公司也多了,算是成了半个媒体狗。

 

渐渐地,我养成了新消息3分钟之内秒回的习惯,

 

电脑24小时不离身,关注的公众号从不到20个变成600多个,微信好友激增到两千......

 

有一次跟业界前辈吃饭,我十分钟没看手机,结果一打开微信有三百多条未读消息。

 

前辈看了一眼我的屏幕,悠悠地说了一句:


“哟,入行了啊。”

 

 

但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正式踏入媒体这一行业的是后来的一个周末。

 

那时候我正在做我的第五份实习——运营一家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

 

我打扮得美美的准备去三里屯跟小姐妹看电影,突然收到老板的消息。他说王宝强出事了,赶紧跟一下。

 

当时我还在地铁上,立刻就坐到地上打开电脑,用手机开热点,二话不说开始收集素材写稿子。

 

周围看搞笑视频不戴耳机的大叔,昏昏欲睡的阿姨,看书的高中生,瞟了我一眼就没管我了,他们可能觉得这又是一个疯了的程序员。



最后好不容易赶时间赶出了这篇稿子,但是阅读量也不理想。


主编安慰我说没关系,下次继续,我点了点头。

 

我至今都还记得那天我为了写稿而错过的电影是《微微一笑很倾城》,小姐妹跟我说,又是一部烂片,幸好你没看。

 

而我一点庆幸的感觉都没有,默默打开手机定了一场凌晨的电影票准备一个人去补回来。

 

她们不会理解,自从成为了一名公号狗之后,看电影从来不是为了看电影,而是为了记素材追热点。

 

 

做到第六个实习的时候,我开始有些怀疑我自己的选择了。

 

这份实习是网易。我先线上实习了一年,然后才去公司坐班。

 

网易大楼也在西二旗,就在我之前待过的新浪大楼对面。

 

时隔一年,我实习的地方从西二旗跳到中关村、从中关村跳到国贸,如今又跳回了西二旗。

 

兜兜转转,不知为什么又过上了挤不进地铁、坐班车堵在后厂村路上的生活。

 

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网易的食堂比新浪好吃得太多太多,并且还不要钱。

 

 

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不止实习地点,还有人。

 

我在网易实习时的部门领导,就是两年前在微信群里嘲笑我看报纸的编辑。

 

没错,就是那个当时我觉得“夏虫不可语冰”的互联网小编。

 

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天天在办公室发飙。

 

每天来到公司他就会狂躁地发出灵魂三连问:

 

 “最近怎么还没做出爆款?”

 

“那个热点为什么还没蹭?”

 

“这个人又不是流量,为什么要写他?”

 

我不知道自己一个正经新闻系的学生为什么每天都要跟流量和数据打交道。

 

但是他是我的领导,我只能觉得他说得对。

 

 

然而事实证明这个狂躁的部门主管很成功。

 

从来不会在群里发红包、不参加任何聚会、每天拿起手机就在工作的他去年成功攒了一百多万,凑齐首付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

 

前段时间听说他又搞了一个付费知识群,他每天在群里分享各种新媒体的情报和消息,但是必须要转账200块才能进群。

 

那个群好像已经有快200人了,他通过“知识变现”又成功地赚了一笔,为自己的房子攒了四分之一块瓷砖。

 

我想起来我大一的时候就是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工作者,但是最后会成为跟他一样成功的媒体老师吗?

 

我不知道。


 

他曾经说过一个理论:我们做媒体的都是社会金字塔上面20%的人,但是产出的内容是给那剩下80%的人看的。

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说不上赞同,但是的确很有道理。


只是我一直以为,做新闻的使命是要把那80%的人往上拉。


文字工作者需要给读者他们“应该”知道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他们“想”知道的内容。


后来今日头条横空出世,用个性化算法来推荐新闻的做法变成主流。


我在心里默念了好久“信息茧房”这个词,然后不知该怀疑自己还是怀疑这个世界了。


 

再后来,我就开始做自己的公众号,在粉丝不到一千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阅读量超过一百万的文章。

 

后台突然涌进3万多个粉丝,收到几千条留言,全是“加油”、“写的真好”、“好想认识你”。

 

我觉得那绝对是我媒体生涯的巅峰。

 

那时的我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么多粉丝的准备,花了两个晚上,把几千条留言全部看完,然后写的稍微长一点的都会一一回复。

 

后来我才知道,真正做这行的人都是不看后台留言的。

 

他们只看阅读量和点赞数,然后估算下个月一条广告可以卖多少钱。

 

 

只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天再打开那个号的时候,只看到了一个404的红色感叹号。

 

号没了,我一点都不伤心,就是总觉得可惜了后台里的那几千条评论和留言。

 

 

我紧接着又开了新的号,继续写文章,继续在新媒体蓝海里摸爬滚打。

 

不到一年,我在另一个号又写了一篇文章,12个小时之内阅读量就突破一百万。后来我加的微信好友,搜一搜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上都能看到那篇文章。

 

但是我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因为那个号过了几天也黄了。

 

一位在朋友圈转过我写的文章的朋友跟我说,你这样不适合做新闻,趁早改行吧。

 

我说:你永远也不能,不让我说话。

 

 

当我在做自己的第七份实习的时候,我对象顺利毕业,找到了工作,决定跟我一起去东南亚旅游庆祝。

 

不报团,不去热门景点,他自己规划好了我们在新马泰的所有行程。

 

但是到泰国的第一天,主编突然找到我,说有一个热点出现了,需要出一个稿子,问我写不写,不写的话他可以去找别人。

 

我犹豫了十秒之后,说:我写。

 

于是我推掉了当天所有计划,在酒店呆了一整天来写推送。

 

那个房间是他特地定的海景房,出门就可以看到沙滩和湛蓝的大海。可惜最后我写完发出去的时候,天都黑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到。

 

 

那天我在写稿,他在酒店里玩了一整天的王者荣耀。

 

本来他还预约好了当地一家有名的餐厅,但是最后也没来得及去吃,两个人只能吃路边的炒河粉填肚子。

 

但他竟然还是觉得很开心。

 

我对他说,做新媒体狗的对象,都没看成海景,辛苦你了。

 

而他说,你专注写稿的样子比海景好看多了。

 

 

后来我还是没能留在那家媒体。

 

因为领导更喜欢另一个没有对象、从来不出去旅游、能7*24小时随时待命的实习生。


同时,我自己的第三个号也被我写垮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这行,是不是真的有这个能力去做好这件事,

 

我以自己的个人生活几乎变得千疮百孔为代价换来的未来职业是不是真的值得。

 

我一个一个的回忆待过的那些媒体公司,被404的那些号,还是没有找到答案。

 

 

曾经我坚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嫌收获的太少,那是因为你付出得还不够多。

 

但现在我逐渐认识到,似乎现实不是这样的。

 

就算大学期间拼死拼活拿到了八家媒体的实习经历,微信里躺着2000多个媒体老师,在别人都躺在宿舍打游戏看综艺的时候出门采访风雨无阻,到头来还是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找不到。

 

努力就会成功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那些人都有主角光环,而我不是主角。

 


自从大一开始实习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找家里要过钱了。凭借自己的实习工资,外加不定期给别人写稿赚的稿费和奖学金,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

 

我一度因为自己的独立能力而感到自豪。

 

在大四的时候我开始了第九份实习,为了上班方面我还搬出了六环边的宿舍,在三环内租了个房子。

 

没想到一般人看来待遇不错的实习工资,在北京押一付三的房租面前不堪一击。

 

本来每个月紧紧巴巴,工资交完房租之后刚好一分不剩的我,因为在某天为了活命而买了一个八百块的空气净化器。

 

后来再要交房租的时候,我已经没有钱了。

 

 

一直到现在我读这个句子都会觉得有点好笑。

 

我,一个高考全市第二,全省也快前千分之一,从小县城考上北京著名211,在陌生的城市独自打拼了三年并且小有成就,应该比大多数同龄人优秀的人。

 

因为买了一个八百块的空气净化器,就没有钱交房租了。

 

生命里前21年培养出来的骄傲和自尊一下子全部崩塌。

 

 

这个时候我面前有两个选择:1、放弃现在的实习工作,搬回六环边的学校宿舍;2、找父母要钱。

 

我选择了第三个:找对象借钱。

 

因为对父母我真的开不了这个口。

 

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到十八岁,幸好孩子也争气考上了211,一个人在北京闯荡,大学前三年从来没有给他们加过什么压力。正指望他马上就可以开始挣钱养家了,结果到了第四年竟然还往家里伸手要钱是怎么回事?

 

尽管他们可能很愿意给,但是我真的不可以要。

 

这是我生命前21年所有的骄傲和自尊破碎前的最后一点坚持。

 

 

但是对象刚开始工作,其实也没有多少钱。

 

最后我们两个人还是尽力,把我的房租凑出来了。

 

当然,主要是他尽力。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钱是他找他爸妈要的。

 

这操蛋的世界。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跌到谷底了,那么命运会告诉你,还可以更糟。

 

交完房租的第二天我就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因为那天早上我没挤上地铁,上班又迟到了。


我看着身边嗖嗖往前冲的大叔大妈,还有一眼就知道包里背着个thinkpad有点秃顶年龄难辨的中年男子,突然有点恍惚。


 

我站在地铁站,不知怎么就回忆起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从大一就开始实习,到现在我已经实习过九家媒体,运营过28个微信公众号和47个官方微博。

 

除了实习之外我还努力学习,考过全班第一,拿过奖学金发过论文,在去实习的地铁上写完了微积分作业。

 

我以为凭我的努力和能力,毕业后可以轻松找一个税后月薪过万,五险一金,每年18薪还能去北欧团建的体面工作。

 

可如今才发现我连地铁都挤不过别人。

 

 

丧归丧,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或者说,“生存”还是要继续的。

 

至少在别人眼里,我还是住着北京三环内的房子,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写过百万加的“厉害人物”。

 

九份实习经历带给我的除了手机里两千多个媒体老师,还有在生活的暴击下绝不轻易屈服的精神。

 

当代年轻人,早就掌握了就算崩溃也必须找准时间和机会的能力,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放肆的崩一会就完事。

 

就像当时在地铁站里的我,崩溃完之后还是选择挤地铁上班,继续扮演着一个正常生活的成年人。

 

 

如今,我的大学生活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我的同学们有的保研,有的出国,有的去了金融机构,都有一个很好的归宿。

 

而我,继续着每天挤地铁的生活,算准在哪节车厢上车才能换乘最近。



老板对我很好,答应给我转正之后月薪破万的工资,因为忙着写稿而总是忘回消息的异地恋对象也没有抛弃我。


你看,生活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是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傻乎乎的喊着新闻理想,梦想着成为群众喉舌去匡扶正义了。


那个自认为是天选之子,嚷嚷着要改变世界的人,最终改变了自己。

 

只是偶尔会想起当初那个努力攒报纸的孩子,还是会觉得愧疚。

 

很想抱抱他,对他说声:对不起,没能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但是谢谢你,多亏了你当初的努力,我现在也过得很开心。


以上内容使用新榜编辑器发布。新榜编辑器,多平台一键分发、海量在线图片搜索、大数据帮你了解“什么值得写”、丰富的样式中心,是能让你早点下班的编辑器。

迷藏卓玛

丁香抖音号

D&G刷屏

资本寒冬

蔡跃栋归来

访长安剑

新榜数洞

严打转世号

专访花总

双11战报

自媒体封号

今日头条

焦点访谈

农村自媒体

最新月报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 [2] 一种文体,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3] 狭义上: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附近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使一定人群了解。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新闻是包含海量资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您可以搜索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产品资讯等,快速了解它们的最新进展。

知识荟萃

精品入门和进阶教程、论文和代码整理等

更多

查看相关VIP内容、论文、资讯等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57+阅读 · 2020年6月2日
斯坦福2020硬课《分布式算法与优化》
专知会员服务
117+阅读 · 2020年5月6日
【2020新书】如何认真写好的代码和软件,31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代码整洁之道》:5大基本要点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0年3月3日
 【中科院信工所】社交媒体情感分析,40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知乎破8万赞回答: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比你强在哪儿?
“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
创业邦杂志
4+阅读 · 2018年1月14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Arxiv
7+阅读 · 2018年6月19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16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10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1月25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7月2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商业数据分析,39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57+阅读 · 2020年6月2日
斯坦福2020硬课《分布式算法与优化》
专知会员服务
117+阅读 · 2020年5月6日
【2020新书】如何认真写好的代码和软件,31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63+阅读 · 2020年3月26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代码整洁之道》:5大基本要点
专知会员服务
49+阅读 · 2020年3月3日
 【中科院信工所】社交媒体情感分析,40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4+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相关论文
Arxiv
7+阅读 · 2018年6月19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16日
Arxiv
9+阅读 · 2018年3月10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1月25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7月25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