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军事革命相关论述或存过度炒作之嫌,但人工智能(AI)与自主技术改变战争形态的潜力正逐年增长。各国正部署可半自主导向目标的无人机,而AI正提升全球军事目标锁定流程效率。此类系统的风险真实且严峻——无论源自单体系统或系统集群,化解风险方能充分释放技术潜能。国防部在载人系统安全研发部署方面经验丰富,但AI与自主技术带来新挑战。作者前期报告曾探讨AI与自主系统的新颖性,聚焦其对国防部门测试与评估(T&E)体系的持续及预期影响。AI单体系统特殊性构成挑战,系统间交互亦然。本报告聚焦自主系统集群(无论是否AI驱动)引入的新漏洞(单体测试中或不存在)。自主平台间冲突潜力显著,其互操作性需求亟需跨军种协同努力。鉴于美国与对手技术研发竞速,当前正是为联合部队建立技术导向动态框架之机,确保美军保持整体作战能力。
本研究结论适用于AI与自主系统全生命周期(含研发及测试评估):
• 研发阶段:涉及系统设计与工程技术要素
• 测试评估:涵盖虚拟/实装测试的实践与政策要素
实现系统间真正互操作性需从开发早期至维护阶段的全链条参与(概念设计者、项目经理至工程师均需介入)。各军种应任命或授权领导层确保AI与自主系统研发符合作战概念中的互操作性要求。鉴于作战概念预设系统在共享环境中的协同能力,领导层应避免研发孤岛化,强化预期互操作系统项目间协作。
国防部门应探索制定确保系统互操作性的行为标准(匹配操作员训练及战术、技术、程序的标准化程度)。现行技术标准侧重接口等要素(机器通信方式),自主系统需建立类人操作员规程的行为标准以实现协调。此类标准应超越通信协议等底层要求,涵盖共享环境中的预期交互方式(如机动与火力冲突自动化解)。
测试主管部门应协同制定实施T&E政策以确保自主系统兼容性。各军种需在系统研发早期关注互操作性问题(建立作战概念中共现项目的关联),而认证后续互操作性(如本框架所述)属T&E部门职责。T&E部门应运用通用建模与仿真(M&S)工具强化互操作性(辅以实装测试)。标准提供显性互操作路径,而无需直接协调的M&S资源共享可驱动系统兼容性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