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包括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朱家琛、芮仁婷、单榕、郑琮珉、西云佳、林江浩、刘卫文、俞勇、张伟楠,以及华为诺亚研究所的朱梦辉、陈渤、唐睿明。 本文第一作者是朱家琛,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大模型推理,个性化 Agent。本文通讯作者是张伟楠,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包含强化学习、数据科学、机器人控制、推荐搜索等。 自从 Transformer 问世,NLP 领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大语言模型极大提升了文本理解与生成能力,成为现代 AI 系统的基础。而今,AI 正不断向前,具备自主决策和复杂交互能力的新一代 AI Agent 也正加速崛起。 不同于以往只会对话的 LLM 机器人,AI Agent 能够接入互联网、调用各类 API,还能根据真实环境反馈灵活调整策略。AI Agent 因此具备了感知环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已经突破了传统 “问答模式” 的限制,能够主动执行任务、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真正成为用户身边可靠的智能助手。 在这股 AI Agent 浪潮中,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 AI Agent。而如何衡量自己的 AI Agent 是否足够强大呢?海量的 Agent 评测方式层出不穷,你是否挑得眼花缭乱?如何在这千军万马中挑选出最适合你的测评方式呢?作为 AI Agent 的开发者,你是否也在思考该从哪个角度来提升你的 “秘密武器”,在这场激烈的 AI Agent 大战中脱颖而出? 因此,这引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 AI Agent 到底和传统聊天机器人有何本质区别?又该如何科学评测 AI Agent?
论文标题: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the Evaluation of LLM-Based AI Agent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506.11102
一、从 LLM Chatbot 到 AI Agent
论文指出,AI Agent 的出现是 AI 发展的新阶段。它们不仅仅回复人类对话,还具备了五个维度的进化:
图 1:AI Agent 与 LLM Chatbot 演化的五个维度。
LLM Chatbot 向 AI Agent 的演进,背后主要受两方面推动:一是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二是内部能力的不断提升。复杂的外部环境促使 Agent 不断成长,而 Agent 能力的提升又推动人们去探索更具挑战性的应用场景。正是这种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成为现代 AI Agent 加速进化的根本动力。因此,论文的总体框架如图 2 所示:我们系统梳理了现有 AI Agent 评测基准,提出 “环境 - 能力” 两方面的分类学。随后进行趋势讨论,对 Agent 评测方法演化趋势的讨论,涉及环境角度,Agent 角度,评估者角度,指标角度,并最终提出基准选择的方法论。
图 2:论文框架总览
二、评测框架与基准盘点 面对 Agent 能力的指数级扩展,原有的聊天机器人评测方法已无法胜任。论文系统梳理了现有 AI Agent 评测基准,提出 “环境 - 能力” 两方面的分类:
表 1:Web 环境下的 Agent 基准以及其各类属性
三、AI Agent 评测方法的进化趋势
图 3:AI Agent 评测未来演化的四个视角。 论文深刻总结了 AI Agent 评测方法的未来趋势,不再只是 “比谁答得对”,而是从四个关键视角全面升级:
四、行动指南: 如何选择合适的 Agent 评测基准 面对 AI Agent 的快速发展,论文围绕 “如何用演化视角系统评估 AI Agent” 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套二阶段的基准选择方法论: 第一阶段:从当下出发。 根据实际任务环境和 Agent 能力,先锁定对应的环境和能力分类(图 2),从属性表(表 1)中精准匹配最适用的评测基准。例如,开发者 Z 开发了能预订航班和酒店的 Agent,应优先考虑 Web 环境和交互能力,选用如 WebVoyager 和 ComplexFuncBench 等基准进行测试。 第二阶段:为未来考虑。 结合评测进化趋势(图 3),开发者 Z 应持续关注环境变化、多模态挑战和社会价值等新维度。随着产品商业化,适时引入动态环境(如 BFCL)、安全性(如 ST WebAgentBench)和个性化(如 PeToolBench)等多样化评测基准,确保 Agent 持续优化与进化。
结语 AI Agent 正在从 “会对话” 进化为 “会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更智能、更自主、更有价值的下一个时代。而如何科学评测 AI Agent,是驱动这一切的关键。如果读者你也关心如何评测新颖的 AI Agent,我们的综述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