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一场景:一支保障编队正谨慎地穿越对抗性地形。其携带着维持作战半径和夺取主动权所需的燃料、弹药及基本补给。车队沿着暴露的土路缓慢行进,车辆交错排列以尽量减少潜在间接火力造成的损失。操作人员保持警惕,但头顶上一架敌方无人机正静默观察,将其精确坐标传输至远方火控中心。毫无预警地,精确制导炮火打击在编队中爆发,将加油车与货运卡车化为废墟。当幸存者试图重新部署时,游荡弹药俯冲而下,猎杀指挥车与其他后勤资产。通信崩溃,车队在原地被摧毁。其装备与人员损失是灾难性的,所载货物未能送达。
这并非虚构片段或未来情景。此类战术于2025年3月最近在巴赫穆特、赫尔松及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已被观察到。俄罗斯部队屡次运用协同的无人机监视与快速传感器至射手式打击伏击乌克兰补给车队,以致命效率摧毁后勤单元。俄军部队已学会在隐蔽位置耐心等待,利用杀伤网在车队抵达前线前将其歼灭。此即现代战争现实:后勤编队不仅处于打击范围内;它们如今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高价值目标。
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及其他现代作战行动表明,在日益致命的作战空间中,保障编队是首要目标。尽管机动编队已迅速整合反无人机系统(C-UAS)能力以防御无人机威胁,保障部队仍高度脆弱。随着对手完善其以精确手段探测与打击后勤节点的能力,保障行动必须聚焦于生存能力。在当前环境下,保障部队亟需以惊人速度整合分散式后勤、缩减其足迹并增强机动性,以在对抗性环境中保持效能。通过应用与机动单元相同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及防护措施,并结合精益高效供应链模型,保障编队可确保陆军在未来冲突中战斗并取胜的能力。
近期冲突表明,供应链中断能多快速地瘫痪军事行动。对手已利用此信息优势,整合远程精确火力、无人机蜂群及持久情报、监视与侦察(ISR)以在后勤编队投送战斗力前扰乱并摧毁之。围绕集中式节点、大规模库存及可预测补给路线构建的传统模式日益脆弱。预期未来对手将切断保障线以削弱军队战斗力。为此,陆军保障必须转向机动、分散且可生存的框架。无人系统对后勤节点构成持续威胁,进一步强化了对敏捷性、隐蔽性及主动防御的需求。保障行动、部队设计与条令如今必须演进以在对抗性环境中保持效能。
首先,必须考虑一个关键事实:在当今的战斗中,传统的敌方迂回标准日益不再是指挥官酌情决定的事项。在现代战场上,后方编队容易受到能够穿透大多数物理安全措施并进行纵深精确打击的威胁。大型、固定的保障节点易于被识别和瞄准,这使它们在未来的战争中过时。为了在此环境中生存并发挥作用,陆军必须采用一种围绕分散、机动且频繁转移的微节点构建的去中心化保障模式。这些较小的后勤单元降低了可探测性,增加了敏捷性,并减少了对有人驾驶车队的依赖。向此模式过渡始于向那些长期在没有空中优势情况下运作、并发展了基于隐蔽和机动性的保障做法的国家学习。
乌克兰后勤部队在俄罗斯情报监视侦察(ISR)和远程火力的持续威胁下,已采用小型、机动的补给点来取代集中式仓库。他们频繁转移燃料和弹药,常常将作战行动融入仓库和卡车等民用基础设施中。芬兰因其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位置影响,采用由重度隐蔽和欺骗支持的去中心化后勤,以保护战术节点免遭探测。这些例子突显了一个重要原则:可生存的保障不仅依赖于分散,还依赖于在显眼之处进行伪装。目标不仅是移动得更快,而且要变得更难被发现。
大量的供应库存和集中式仓库为敌方ISR和精确火力创造了可见目标,同时降低了机动性。在由游荡弹药和人工智能驱动瞄准主导的战场上,静态后勤节点为对手在行动开始前就提供了扰乱作战的轻易机会。为降低此脆弱性,陆军保障编队必须采用专注于速度、机动性和特征缩减的精益后勤。这始于仅在前方维持任务关键补给,同时通过常规后送持续识别和移除多余物资。
后送必须成为一项同步的日常功能,而不仅仅是任务完成时的一项工作。每个分发周期都必须包含一个将未使用或低优先级物品从前沿位置撤回至更高梯队的计划。例如,因餐食计划变更而多余的I类口粮、过量的IV类建筑材料或低需求的维修部件,必须利用返程车队进行常规后送。这不仅防止了后勤积压,还提高了移动速度,减轻了运输压力,并能在需要时实现节点的快速转移。
此外,准时化后勤(JIT)通过使保障单位能够满足作战需求而无需在前方过度投入资源,来补充这种方法。准时化后勤最小化库存并实现响应迅速、目标明确的再补给行动。然而,要有效运作,准时化后勤需要强大的跨梯队预测和通信能力。预测分析和需求预测工具——当集成到任务指挥系统中时——有助于保障计划人员识别最常请求的部件,预测短缺,并避免低需求物品的过度库存。
缩减保障足迹可增强敏捷性和生存能力。在当今对抗性环境中,保持轻便和机动的后勤更有可能持续存在并完成输送任务。此外,保障节点必须减少其电磁和物理特征以在传感器饱和的环境中生存。这意味着最小化无线电传输、采用伪装和诱饵、限制帐篷使用,以及使用低特征平台来输送和存储补给。通过解决可见性和可探测性问题,保障单位变得难以打击。
保障编队必须采用生存能力思维,将自身视为不断受威胁的前沿作战部队,而非后方支援单位。与过去的冲突不同,后勤节点不能再假定自己将在安全的后方区域运作。陆军保障必须将防御能力、欺骗和机动性整合到其条令中。此外,单位必须结合主动和被动防御措施以减轻无人机威胁。将嵌入式反无人机系统(C-UAS)资产纳入保障编队,对于防御后勤单元免受无人机和导弹攻击至关重要。为确保生存能力,这些单位必须配备与机动编队相同的防护系统并进行相关训练。这些能力必须嵌入到再补给行动和保障节点防御中,以主动应对空中威胁。
控制电磁辐射对于生存能力至关重要。除了传统的无线电纪律,保障编队必须增强频谱意识并应用审慎的辐射控制措施以避免被探测。此外,未来的战场要求向保持装载状态并能快速转移的机动保障平台转变,而非依赖帐篷、静态基础设施或卸货的补给点。士兵必须接受欺骗技术、地形遮蔽以及规避和扰乱敌方ISR系统的对抗措施训练。
保障条令必须演进,将后勤视为作战赋能器而非被动支持功能。这一转变需要一种新的作战思维模式,即保障编队能在对抗性环境中机动、生存并实施输送。保障必须从静态枢纽转向分散、机动的网络,这些网络应具备自主性并能独立运作。旅级保障区不应再作为单一的集中式节点存在,而应成为频繁转移、快速适应并与机动编队保持协同的移动保障小组(MST)的集合。后勤包(LOGPAC)必须变得动态化,能够响应不断变化的部队位置,并根据ISR和作战节奏选择威胁较低的窗口期进行配送。在此模式下,部队的生存能力依赖于速度、隐蔽性和持续机动。
此转型的核心在于将嵌入式后送作战节奏制度化。每个后勤包、车队和再补给行动都必须包含对过剩或未使用补给的后送,以缩减足迹并保持敏捷性。以准时化(JIT)原则和预测分析为支撑的精益后勤必须成为标准。通过运用作战数据和预测工具,保障计划人员可预测需求、最小化过剩,并确保只有任务关键补给向前输送。这使得更小的补给节点、更快的转移速度以及更低的电磁与物理特征成为可能。保障单位还必须保持快速转移准备状态,并演练包括地形遮蔽、欺骗措施以及与机动和防护部队协同在内的标准作业程序。
为将前行之路付诸实践,陆军领导人必须开始将机动保障原则纳入条令、训练和部队设计。我们必须在真实世界条件下测试移动保障小组的运用、机动节点配置以及嵌入式反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C-UAS)能力。作战训练中心必须让保障人员置身于对抗性后勤环境中,包含持续的无人机监视、精确火力和通信受阻等条件。采办重点必须转向可扩展平台和低特征支持系统,以取代传统基础设施。最重要的是,指挥官必须扪心自问:我们的编队能否在威胁下转移?我们是否每日执行补给后送?我们是否训练在火力下实施保障?
这些战术已不再是理论。当前冲突已表明敌人致力于猎杀并摧毁后勤编队。车队不会幸免,静态节点也不会被忽视。在下一场战争中,保障部队将发现自己身处杀伤网之内。能够生存下来的编队将是那些快速机动、保持隐蔽并能于火力下持续保障的部队。您的编队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