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通信能力正经历快速变革。由简易双向无线电与野战电话主导通信网络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持续扩张的全球通信网络使信息共享方式突破数十年前难以想象的边界。但军事力量对可靠无缝通信的依赖本质从未改变。
信息如今已成为与子弹同等重要的武器。可靠的通信网络使联军指挥官得以协调全球范围的部队机动、规划打击目标并实时决策。这些进步得益于战场创新与"联合任务网络(FMN)"等能力的发展。
FMN源于北约在阿富汗作战的经验总结。简言之,是北约间为实现互操作性目标而达成的通信设备与流程协同协议。FMN的愿景是打造"零日互操作部队"。本文将解析该概念内涵、实现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路径。
在伊拉克战争中,北约军事过渡小组(MiTT)通常由十余名军事专业人员组成(包含海军陆战队员、水兵及陆军士兵),负责将伊拉克部队培养成无需外部援助即可承担安全任务的作战力量。从任务首日起,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通信系统的互操作性缺失问题。
在MiTT小组中,拥有多种通信平台确保小组与上级指挥机构间的顺畅联络。但小组与伊拉克友军间的通信状况截然不同。某些情况下,与分散在作战区域各处的部队只能通过非加密手机通话实现沟通——这远非理想状态。"零日互操作性"的目标正是避免此类情形在北约部队中重演。
联军通信系统应在部署后立即投入使用。理论上,"零日互操作性"意味着各类通信系统可即时同步,无需耗时技术调试而导致信息共享延误。为实现该目标,联军需建立通用技术标准:支持安全加密的数据共享、具备快速部署能力,并在严酷作战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
未能实现零日互操作性将引发切实风险,其中关键性威胁包括:
北约2011年在利比亚实施的"联合保护者行动"可视为上述风险的现实例证。行动初期出现显著协同延迟:部分国家无法获取关键情报流,导致空袭与侦察规划延误。零日互操作性的缺失使联军在快速演变的战场环境中反应迟滞。
在单一作战部队内部建立并维持可靠通信已属挑战,更遑论跨国部队。针对零日互操作性,联合任务网络(FMN)致力于攻克三大核心难题:
北约由数十个国家组成的联盟,所有成员国并未采用相同的通信设备与流程。每个成员国都拥有独立的通信网络与标准体系——这一状况在历史上(尤其是阿富汗冲突前)曾导致严重的通信整合障碍。缺乏共同框架时,联军部队面临数据共享延迟、无线电频率不兼容、加密协议不匹配等问题。
在阿富汗冲突期间及阿富汗任务网络(AMN)建立前,实现零日互操作性绝无可能。互操作性缺陷引发严重问题,削弱联军作战效能。系统间无法互通的事实使北约意识到:若缺乏更广泛、适应性更强的通信体系,零日互操作性仅是空中楼阁。
实现FMN愿景的另一大挑战在于统一通信框架(Unified Communications Framework, UCF)的缺失。北约在阿富汗的经验强化了制定通信标准化方案的必要性,以确保未来冲突中的快速部署能力。缺乏UCF,零日互操作性便无从谈起。
使零日互操作性成为现实的解决方案是联合任务网络(FMN)。FMN通过提供统一信息共享协议技术指南实现军事通信网络标准化。该指南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此外,配备适用于FMN的现成装备也至关重要。若装备能消除零日互操作性的部分障碍,该愿景的实现将大幅推进。军事通信专业人员应寻求能在严苛环境中实现语音、数据与无线电通信全集成解决方案。通信设备需为偏远地区作战部队提供灵活可扩展的移动连接能力。
现代冲突的快速节奏意味着零日安全、可靠、即时通信能力不再是可选配置,而是现代联合作战的刚性需求。北约在利比亚与阿富汗等实战行动表明:互操作性缺失将导致时间损失、人员伤亡与任务失败。
参考来源:Base Camp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