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冲突中获取的多域作战(MDO)经验表明,通过能力整合实现"量变引发质变"的创新至关重要。低密度、高需求、昂贵且精密的系统一旦被识别,便会被以超越对手快速重组能力的规模与速度迅速清除出战场。过去二十年间,美军虽在电磁频谱(EMS)领域近乎独霸,却仍频现频谱自扰——即己方信号自我阻塞。如今,EMS环境已高度拥挤、对抗激烈且复杂化,直接影响指挥官对机动与指挥控制(C2)的规划。情报、通信、太空与电磁战(EW)能力必须融入火力链与防护作战职能(WfF)。指挥官需具备电磁频谱自感知能力以控制己方辐射,并破坏敌方感知、识别、定位与瞄准能力。当前全球冲突观察数据显示,从EMS识别到火炮打击已定位辐射源的时间窗口仅为八分钟,这凸显了上述能力的战略价值。陆军对抗此类新兴威胁不仅需依托敏捷的情报与电磁战软件重编程体系支持的模块化集成装备,更需覆盖所有作战职能的顶层训练策略。指挥官现可通过EMS赋能实现"发现(敌方电磁支援ES)-定位(敌方电磁攻击EA)-以致命火力终结"的作战链路。
季度战斗训练中心(CTC)评估报告反复指出,电磁战与信号情报(SIGINT)单元在旅战斗队(BCT)机动规划中缺乏整合。主因在于驻训期间未能将此类赋能要素纳入单兵与集体训练体系。传统上,BCT或依赖建制能力,或由电磁战情报营(EMIB)配属电磁战与信号情报排(PLT)提供支持。若此类单元未参与BCT驻训阶段的协同训练,其在CTC轮训期间将难以有效整合。军事情报训练战略(MITS)与网络电磁战训练标准(CEWTS)为情报与电磁战能力认证提供框架,而训练策略的最终层级需在BCT层面实现集成。
美国陆军卓越情报中心(USAICoE)与卓越网络中心(CCoE)联合开发《多域作战范围指南》,旨在指导驻训期间士兵、班组、单元及指挥官的情报与电磁战(I&EW)专项任务训练。该指南整合MITS、CEWTS、训练条令TC 25-8《陆军训练场》等权威文件,明确任务规划、执行与评估所需的资源、训练辅助设备、关键赋能要素、审批流程及地方授权机制。其通过设定最低绩效标准细化训练目标,并评估多域作战训练需求。作为支持陆军学习进程的动态文件,指南采用模块化架构,将任务按战备等级分类。针对每项任务,其评估训练大纲涵盖作战概念、任务执行通用条件、绩效衡量标准、以结果为导向的训练目标,以及目标模拟器、训练辅助设备、频谱、空域、威胁模拟系统、机动区域等保障需求。此外,指南提供士兵与单元的参考用例,并明确训练实施所需的角色职责、参谋协调与审批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