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术报告为何无人问津?

2019 年 6 月 8 日 科学网

淡化学术报告的排场


作者 | 马军


前几天,阅读了中国科学报一场无人问津的学术报告的确是很震撼的。


回头再看此前的博文应邀和硬要来做报告,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的必要性、听众分类和规模值得思考。



当前,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以及各个大学和科研院所日益完善的电子学术资源使得研究生、初级研究人员、高级人员可以便捷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学术资料,如最新的文献和技术标准等。


实际上,每天海量出版的科技文献让研究人员眼花缭乱,不同学术积累的研究人员和科研农民工在这些文献中捕捉那些有潜在启发性的文献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学术期刊分级、唯分区和影响因子下,一些大的课题组不得不偏好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另外就是其专业领域内一些少数的top期刊,而其他期刊的文献实在难以抽出时间来看,不得不放弃。


有网友开玩笑说,你看的文章是四区期刊的,你最多发个三区期刊;你看一区的top期刊,那么获得灵感而做出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发表在一区和二区。


毕竟不同分类级次的期刊的审稿人视野和学术编辑声望差别太大。


在任何研究领域方向开展学术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积累,不能是你仅仅看了一篇学术文章就能写出一篇甚至更多文章。


这和武打片中的练功一样,都有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


除了基本的阅读能力、重复能力、判断能力,从已有的文献中获得灵感进一步开展改进、创新性的工作也是需要不断强化和训练的。


否则,只能拼凑下综述,照猫画虎来克隆一些类似重复性的工作,仅仅是对已有工作的扩展和宣传罢了。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因为专业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阅读文献的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异。


甚至出现了不能读懂文献的内容,也无法重复出文献的结果,无法判断文献表达的结果是否正确,更难以知晓和选择今后自己的课题方向。


而有效的学术交流报告,可以让听取报告的人在短时间获得重要的指导信息。


实际上,看看学校的公告栏和办公系统通知栏,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外校的专家来做报告,另外就是各种学术会议通知满天飞。


从评审基金申请书的预算看,很多申请书的经费预算里都列出了要召开学术会议和论坛的计划。


客观来说,要感谢基金委各类基金项目、学科建设和发展基金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给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经费资助机会,使得很多研究人员能够自由的进行学术交流。


一些专家可以自由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调研,合作交流等。


而对于一些承担了大量本科教学任务的青椒,只能在周末或者暑假时间外出参加专业领域的会议,如果能在周末时间邀请到本领域的专家来交流指导就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真正的学术交流报告按其内容分为专业学术报告和通识性学术报告。


通识性学术报告一般是特定研究人员对某学科方向的科普性指导和评论,在基金委有工作经历的管理人员针对项目申请注意事项的演讲、以及一些期刊学术编辑准备的相关期刊热点问题提炼、稿件写作和评审环节、投稿稿件命中率的经验和注意事项等。


这种通识性的报告一般是受益面非常广,所以一旦学术海报张贴出来听众都会自发参加,聆听报告的人也会非常多,完全不用担心演讲现场的冷场问题。


对于专业性的学术报告,一般都是某个方向的研究课题进行演讲和接受小同行的质询提问。


通常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报告其听众都是以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为主,毕竟学科研究方向越来越细了,多数研究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足,无法参与每场学术报告。


虽然科学研究也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倾向,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其掌握的知识无法真正实现跨学科的研究合作,只能限于本领域小范围的学术交流。



实际上,对于有较好学术积累的人来说,一方面可能被同行邀请去其他单位进行学术报告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邀请同行领域的一些专家来指导。


无论当演讲者还是邀请者,一定程度上难免限于听众人数的怪圈,主要就是面子问题。


对于名气比较大的专家教授来做学术报告,如果听众太少的话,无论演讲者还是组织者都会面临一点点尴尬。


表面上来看是组织者在本单位没有号召力,组织学术报告宣传不够,实际上可能是被邀请的学术报告人的演讲内容和该学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切合点比较小。


或者学术报告组织者单位的研究人员认为该报告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没有太大相关度,自己兴趣度不高。


比如,一个声学或等离子体方向毕业的博士A去了一个以材料物理和核物理为主的学院,一般情况下A博士(或教授)如果邀请了有关超声技术和太赫兹技术的研究人员来做报告,材料物理和核物理方向研究人员甚至研究生对报告的积极性一般都是非常小。


一般而言,对于有国字号头衔的研究人员来举行学术报告,学校人事部门、科技处、师资部门和二级学院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会安排专人组织报告相关事宜,通常会安排全校青年教师、相关学院博士生来聆听学术报告,要保证参会人员的人数和密度。


而对于受益面比较窄的学术报告,一般都是秉承谁邀请谁组织、谁负责到底的行规。


而参加学术报告的人主要以邀请人课题组为主,邀请专家的接送及其相关报告费用也由邀请人负责,按照程序报销。



从大的方面讲,学科交叉融合下各个学科都要扩展视野,时间允许的话要多了解和认知其他学科的知识。


听取学术报告可以有效的获取演讲者所在领域的系列知识,而且宝贵的提问机会可以快递解答听报告的人心中的遗憾和问题,这比花大量的时间来读文献高效多了。


和一些学生和网友交流谈起学术方向和知识的兴趣度问题,我的观点是因为你知道的知识太少了,所以觉得别的学科或者某些知识点没有用。


只有知识面足够宽,才可以把看起来不相关和那些强行被分割的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


因此,时间允许的话,每个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尽可能争取时间多听一些看起来似乎和自己学科无直接关系的学术报告,多学习,多提问。


而对于被邀请的专家来说,要坦然面对听众少和冷场的情况,在报告前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学术报告的趣味性、科学性,对听众要有启发性。


对于年轻学者,如果拟邀请外校专家来报告,可以预先和系里的教授们和学科负责人沟通好,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到学术活动中,真正促进报告人和听报告的人互动,互相学习。


一切都要以学术交流和分享为目标,排场问题自然会淡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83269.html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登录查看更多
1

相关内容

专知会员服务
142+阅读 · 2020年6月15日
德勤:2020技术趋势报告,12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7+阅读 · 2020年3月31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课程】伯克利2019全栈深度学习课程(附下载)
专知会员服务
54+阅读 · 2019年10月29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48+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5G全产业链发展分析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11+阅读 · 2019年6月7日
正式公布:2019年度博新计划名单,共40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
21+阅读 · 2019年4月18日
【学科发展报告】计算机视觉
中国自动化学会
42+阅读 · 2018年10月12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4月21日
VIP会员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