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3篇一作CNS!博士曾延毕一年的她,毕业就被直聘副研

2019 年 10 月 29 日 德先生



来源丨科研大匠,综合整理自解放日报,文汇报



她,一名生物学博士研究生,29岁便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刊 Cell(细胞)发表论文,发表后,周围的人都劝她赶紧借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国外知名实验室做博士后。但是,她却选择了延迟毕业一年,继续完成手里的研究。8个月后,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 Nature自然)发表了论文。其实,早在本科时,就在1906年创刊的老牌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发表了文章。


博士毕业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发一篇Cell,3年时间不到,连续以第一作者发3篇CNS国际顶刊,毕业即被学校破例聘为副研究员。


她就是现在的上海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华甜,一个85后的女博士。


华甜



在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已成为国际标杆。前段时间,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个受体CB2的三维精细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不到三年,这已经是该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第六篇论文。



这六篇论文中,“华甜”这个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现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两篇论文中,她的身份还是博士生,最近这篇论文的署名已变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员”。


这距离华甜博士毕业仅仅一年——按照常规流程,博士毕业后要经过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两个阶段,才能晋升为副研究员。 华甜则连跳了两级。


连续四年

几乎每天工作17小时


她,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2点之后离开,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坚持了4年。


就连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住打趣问她,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事情。这位年轻有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华甜


华甜以一作发表的论文

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风。 


她不善言辞。“只要在公开场合讲话,我就会特别紧张。”采访中,她总是以最简洁的话语作答,声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听得见。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食人间烟火”。连续4年几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7个小时,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结构,她对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然而——


和她相识了8年的导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杰教授说,在她瘦弱的身形下,内心非常丰富,充满着力量,她的基因里从来就没有放弃!尽管比较内向,但如果讲的是感兴趣的科研话题,她会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声调不高,却显得非常自信。 


▲华甜(右)和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受访者供图)

她对身边的世界了解不多,却心怀天下。眼下,她打算放弃出国,留在学校做药物研发,因为解除患者病痛就是她最朴素的理想。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女孩!


不到3个月

展现出科研禀赋 


华甜的科研之路始于一封电子邮件。那是2009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刘志杰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在北京科技大学念大三的华甜写来的,她想到实验室来学习。刘志杰有点惊讶,一般只有大四的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才会想到实验室去。


原来,学习生物的华甜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实验,后来在网上看到刘志杰发表的天然免疫蛋白研究文章,对蛋白质结构倍感兴趣。她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发送了这封邮件。哪里来的勇气?“还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吧!”


刘志杰决定留下华甜,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选择。即使是硕士研究生,一般也要半年以后才可能独立做课题,而华甜用了不到3个月,就展现出了她在实验室不一般的科研禀赋。白天学校有课,她就每个晚上和双休日来实验室,乐此不疲。就这样,本科毕业时,华甜就在老牌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



iHuman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濮梦辰,吴屹然,刘志杰,华甜,雷蒙德·斯蒂文斯, 曲露,丁康


困难

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种韧劲,在后来的岁月里,被华甜发挥到了极致。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2点之后离开,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


麻作为药物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大麻素受体是治疗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药物滥用的潜在药物靶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麻素受体到底长什么样子不甚清楚,以其为靶点的新药研发项目均因严重的副作用被终止。获得大麻素受体的三维精细结构,成为一道必须要跨过去的“槛”。在过去10多年中,国际上众多科研机构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人们甚至怀疑,用目前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解不出大麻素受体的结构。


人源大麻素受体(CB1)与拮抗剂复合物的结构展示图。


目前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线晶体衍射法,这个过程就像给蛋白质分子拍摄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但大麻素受体的构象很不稳定,非常“活泼好动”。当华甜好不容易拿到第一个蛋白质晶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由于蛋白质晶体堆积得不好,无法进行衍射,这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必须从头开始。困难,超出了研究团队所有人的想象。


华甜很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声音,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她为数不多的几条留言中,还是感受到了她在做这个课题时承受的巨大压力。


“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相信所有事情通过努力最终都会华苦为甜!(备注:此处她特意用了华,一语双关)“那些没有彻底击倒你的东西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她在课题开始第一年里,给自己鼓劲。


“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要产生放弃的念头。挫折与失败,也许是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时常提醒自己不能被它们打败,一蹶不振,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这是她在朋友圈里写下的最长的一段文字,日期显示为2014年9月11日。刘志杰教授说,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底,长达一年半时间,这个课题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身为课题组长的他,甚至也有了一丝怀疑,不知到底能否做出来。


华甜还在坚持着。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其实她很爱哭,有时心理压力大,就自己躲起来哭。哭完了,就好受多了。然而难题一直还在。“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心里好乱,有点喘不过来气……”她在追问自己,也在释放自己。


最难的时候,是终于拿到了生长得比较好的蛋白质晶体,却依然没有一颗晶体有好的衍射结果。“还是没有办法接受……”这是她在2015年4月24日写下的,当时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也就感到特别绝望。2015年国庆,她回家参加哥哥的婚礼,在机场得知晶体衍射结果还是不好,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再带着笑容出现在婚礼上。


尽管有时候她也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不过,更多时候,她对这个课题有一种固执的坚持,总在想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没有尝试。三年里,她一共做了近500种克隆,筛选了100多个小分子拮抗剂。



就在全世界相关实验室都想第一个解析出CB1结构之时,2017年10月这支联合科研团队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体与小分子拮抗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辨率达到2.8埃(1埃 = 10的负10次方米)。


放弃出国做博士后

留校做药物研发


尽管看上去柔弱,华甜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她决定博士毕业延期一年,因为她觉得这个课题还没有结束——大麻素受体与小分子激动剂结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结构呢?如果能够解析出来,对于炎症和疼痛等药物研发都将带来新的思路。他们的论文去年10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后一个月,国外一个科研团队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这就像列车刚提速,却要停下来。”刘志杰教授说,他告诉华甜随时都可以毕业。但华甜主动提出,想继续把这个课题做完。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她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除了春节回了趟家,刘志杰和华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实验室。


华甜在实验室


小分子激动剂相比拮抗剂,能量更高,构像更不稳定。“年轻的时候就要努力奋斗。”华甜还是淡淡的语气。她依然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7个小时,没有时间看电视剧,也没有时间约会。有时实在觉得累了,她会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实验室。


这一次,他们让别的科研团队再次抱憾。他们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体与激动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2017年7月6日凌晨该项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并作为重点文章推介。同一个科研团队关于同一个蛋白的解析,先后在《细胞》《自然》上发表,也是绝无仅有的。


那时,再过几天就是华甜的29岁生日,而立之年的她做出了另一个选择——放弃出国做博士后,留校做药物研发。


一毕业

被学校破格聘为副研究员


“华甜不但聪明,而且永远是最勤奋的。”刘志杰说,当年为了挖掘华甜的潜力,他特地把国际上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压箱底”的难题交给了她,这个课题曾经难倒过斯蒂文斯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数位博士和博士后。


没想到,华甜在攻读博士期间,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一年内接连在《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新药,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


在与华甜进行了一次长谈后,刘志杰破格将华甜提升为副研究员,正是为了让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资源,尽快独立开展转化研究。


或许有人会认为,华甜的成功还是靠论文,如果没有这几篇发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会有连跳两级的破格机会。


可刘志杰却不这么认为——即使华甜为课题耗时五年而无果,只要国际同行认可并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肯定。


华甜觉得,来到上科大、遇见导师刘志杰是自己的幸运。

一辈子很长也很短,一种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她现在只想继续往前奔跑,不管前方是顺风,还是逆风。


* 凡来源非注明“德先生原创”的所有作品均为转载稿件,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


推荐阅读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CNS)是由全国的科研、教学和医院等单位中的神经科学工作者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自2016年起,学会开始致力于神经科学学科引领和学术战略规划。2016-2018年完成了中国科协《神经科学方向预测与技术路线图》项目和《生命科学领域前沿跟踪研究》项目,并且已经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年完成了《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发展-新进展新趋势》。2020-2021年还将完成《我国类脑智能产业与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和《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智能细胞制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20年开始学会将每年开展评选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即全国学术会议,是我国神经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从2021年开始,改为一年一次,并且与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结合在一起。学会下属专业分会每年召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促进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还在修改博士论文?这份《博士论文写作技巧》为你指南
打怪升级!2020机器学习工程师技术路线图
专知会员服务
96+阅读 · 2020年6月3日
【CCL 2019】2019信息检索趋势,山东大学教授任昭春博士
专知会员服务
28+阅读 · 2019年11月12日
周志华教授:如何做研究与写论文?
专知会员服务
148+阅读 · 2019年10月9日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被开除:你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25+阅读 · 2019年9月16日
翟天临博士所发论文涉嫌抄袭(附各路证据)
最新版:本科、硕士和博士有何区别?
德先生
6+阅读 · 2018年6月10日
导师(老板),求求您,请让我活着毕业!
全球人工智能
7+阅读 · 2018年3月30日
秒杀99%大学生!中国最牛高校学霸PK,简历吓坏网友...
人工智能机器人联盟
7+阅读 · 2017年11月12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Arxiv
8+阅读 · 2018年1月25日
Arxiv
3+阅读 · 2017年12月18日
Arxiv
5+阅读 · 2017年11月30日
VIP会员
相关论文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