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2018,教育投资大趋势

2018 年 3 月 27 日 MOOC 李琰辉


| 全文共12340字,建议阅读时13分钟 |


引言

 

2018年3月,四部委联合发文,开始整治K12课外辅导市场。消息发出,震动教育界。先是新东方、好未来、学大、高思、龙门等15家K12主力军被约谈;接着,学而思、新东方们被限期整改;然后,国家要花一年的时间摸底调查,最后预计到2018年年底,会放一个大招儿出来。


对于教育投资者们来说,K12教育——这个曾经最火的市场,彷佛一下子看不明白了。


那么2018年以后,教育投资,该投什么?方向是什么?投资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哪些板块或者说模式是值得投资的?本文就来稍作分析。


文章有点长,但没有深度思考,何来时局的深度把握呢?本人认为:投资者有大眼光小眼光之分,被投资者有大道小道之别。咱们就来说说教育中,何为大道,何为小道。


大道之行,可达天下,可谱写未来。这是文中应有之义,希望各位能看懂。


一、大融合,前所未有的大趋势


2017年注定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史刻。因为这一年,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2份重要文件,分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这两份文件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如果把时间轴拉长30年,你会看到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这两份文件的重要性,用什么样的词形容都不为过。它们可以称得上左右国家未来30年教育格局和走向的重量级文件。


两份文件,两个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如果给它一个合适的名称,可以称之为——教育大融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新工科+产教融合新政,可以看到未来30年的教育大变革。这个变革,正如三国演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每个人,正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节点时代。


这一轮教育大融合,可以看到三大融合现象:产业分工大融合,学科专业大融合,人才能力大融合。这种融合,其实是教育这种“生产力”,对跨界整合这种“生产关系”的一种主动适应和同频共振。如果你静心去品味,你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这种融合现象,首要推动力,当然是技术。


大多数国人不会想到, 技术在近5年来带来的巨变 ,远不止于互联网产业,它正在从在线向线下各行业漫延,这种变化的首要趋势就是——融合。


你能看到的那些新生事物,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就是互联网+交通的融合;海尔智能冰箱,就是互联网+制造的融合;小米盒子和智能音箱,就是互联网+家居的融合;盒马生鲜,就是互联网+实体超市的融合;猫眼看电影,就是互联网+电影院的融合。


这种融合的浪潮,将无可阻挡地涌进教育领域。


当然,当互联网从线上走向线下,开始渗透各行各业时,它已经悄然换了一个名字,叫——物联网。互联网+消费+人工智能,结出来的果子,叫智能家居;互联网+产业经济+人工智能,结出来的果子,就是智能制造;互联网+城市管理+人工智能,结出来的果子,就是智慧城市。


同理,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结出来的果子,叫智慧教育。“自党的十九大开始,我国教育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智慧教育,预计将在这一年登堂入室,进入国家文件。


这种国家和社会发展大趋势,我们要看清。教育,总是随着社会发展大趋势一起脉动的,只不过,它脉动的节奏慢一些。



二、大迭代,新的游戏规则已产生


对于教育投资者来说,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能让你看到“大略”,但仅有这个还不够,你还应有“雄才”。


对一个行业或领域整体的发展洞察力,系统规划和设计能力,以及对各路人马资源的整合能力,将考验你的“雄才”。这其中,战略制高点的把握,莫过于游戏规则。


由技术带来的产业变革,从我们身边一个触手可及的产品开始(智能音箱),到工业生产线的流程革命(海尔的人单合一,全面个性化定制),再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变革(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再到国家战略的巨变(一带一路,从西方转向东方),我们能看到,技术就像一只煽动翅膀的蝴蝶,促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方面面的改变。


技术引发的变革,对于市场海中的玩家来说,最为可怕的是,游戏规则的改变。新技术导致的游戏规则改变非常明显,可以说,我们所有人,正在遭遇一场商业模式的大迭代。


例如,小米出现后,品质模式对于数量模式的迭代,使得第一代智能手机品牌 HTC 被清场;例如,今日头条出现后,基于算法的推荐阅读模式对传统三大门户的平台阅读模式的迭代,使得三大门户网站逐渐被人们遗忘;再例如,微信出现后,交流模式的大迭代,使得微信基本完成了对自家兄弟——QQ的革命,QQ退出你我的桌面和历史舞台,几乎已是必然。


还有一个不被人重视的迭代,就是搜索。尽管微信搜索功能很烂,非得回到搜索默认主页,才能让搜索这件事儿真正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最新的、有深度的、高质量文章,你会首先想到微信搜索,而不是百度。这种迭代,我称之为品质搜索对于泛搜索的迭代。


上述几种迭代现象,我们能看到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产品在做精而不是做泛,模式在做少而不是做多。


毫无疑问,无论产品还是内容,堆叠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海量信息和内容带来的选择烦恼,让国人开始信赖那些品种少但品质好的产品应用。


那么,这种迭代特征在教育领域,是不是也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从网易公开课开始,慕课的平台模式被开启,在线教育领域万马奔腾,都朝着一个方向奔跑:建课程平台,堆叠课程数量,你有5000门,我就有1万门;你有1万门,我就有2万门……今天你去查BAT等巨头的教育板块,你会发现,课程数量多的令人咋舌。


这其中,忽然跑出来一个另类,课程只有300多门,大家都会很惊讶,从哪儿跑出来一个小蚂蚁!但这个小蚂蚁平台,年营收超10亿,完胜万课大平台。这家小蚂蚁平台,叫邢帅教育。


稍微研究一下邢帅教育,你会发现,他的玩法,跟小米一样,少而精,玩的是课程品质,每门课的运营,匹配了专人服务,务求学有所获,而不是扔一个课程视频上去,让用户自己玩儿。


所以,邢帅教育为我们展现出了教育的不一样玩法:仅仅堆叠课程数量,是不够的,你还要讲究课程品质。课程有了品质,你才能做到有口碑有效果。教育这个场的独特性在于, 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缺位的。没有人与人的交流,无从谈教育。因此,在课之外,人的匹配是否到位,是在线教育可以看得清的第一个游戏规则。


BAT的海量课程平台,要想玩的好,至少每一门或者每10门课匹配一个懂该门课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去做课程设计和学习过程运营。那么,有多少课程,就需要匹配多少个人,这就是专业级的套路;哪怕是按比例来匹配,10门课配1个人,上万门课,你也得配上上千人。到这个时候,你才能说,你能玩得好这个游戏。


那些大平台们,它们,匹配了吗?


成本太高,所以,没配;所以,堆叠课程数量的平台模式,这种玩法,不行。



三、当教育遇上物联网,游戏规则再次变了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跑的永远比我们快,快到我们看不明白。近三年来,有几个玩家我们看不明白。第一个是马云,10年前因为王坚博士的一句话,开始布局阿里云,把阿里巴巴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在不知不觉中转型成一个大数据公司;其次是张小龙,横空出世,缔造了微信,帮腾讯完成了果敢的自我革命;第三个人,也是我最佩服的人——雷军,对于物联网产品的超前布局,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雷军的玩法,今天看来,有点类似于拼图游戏,但这种拼图式布局,是教科书级的。


雷军从没说过要弄一个大平台出来,他只是一个接一个地做产品,而且, 做产品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小米手机之后,小米盒子;之后,小米净化器,小米插线板,小米电视;之后,小米台灯,小米扫地机器人,小米音箱……每一个产品推出,几乎都跟前面的产品没啥关系。


最后,我们把小米所有的产品摆出来,你会看到,原来这块大拼图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它的名字叫——智能家居场景。


雷军从一开始,脑子里就有一头大象,只是我们跟瞎子一样,摸到的只是象尾巴和象腿。


雷军的智能家居打法,让我们看到,物联网时代,游戏规则再次变了,从做少不做多的品质玩法,变成了拼图玩法,如果给它一个更准确的定义,这个新玩法,叫做——场景致胜


场景的重要性,目前还只是少数人在提,但我认为,它的重要性,被远远低估了。


物理学上有弦论,社会学上就有场论。场景理论没有登堂入室,只是流行于草莽民间,是因为那些殿堂中的大人物压根没有经历过残酷而真实的互联网战场,因此对于场景决定论这种可怕力量视若无睹。


但,谁能无视场景的重要性呢?


小米,一个靠互联网抢购式营销缔造的品牌,现在要计划在3年内开1000家地面实体店;天猫,一个电商平台,居然弄出个硬件产品来,叫做——天猫精灵;猎豹移动,一个搞手机浏览器和清理大师APP的,马上要发布多款智能机器人……


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现象背后,只有一个逻辑——占领场景


那么,对于教育,场景规则会不会成为新规则?那些在线教育平台,会不会推硬件、做拼图、搭场景?我们认为,一定会的。场景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能近距离看到教师本人,也不仅是因为知识和经验能被更为直接的传递,还因为——场景能提供让人们浸润其中的心灵体验,这是网络+机器代替不了的东西!


一句话,场景能带来那种人类特有的、心灵交融的、眼神交汇的独特体验感。这种独特情感体验和心灵体验,目前的机器和网络都不能带来,最时髦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不能带来,只有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时候才能产生;这种基于场景的情感交融式教育,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触动灵魂、助人成长。


对比一下,我们能看到,基于知识的教育,传递的是经验;基于场景的教育,触碰的是心灵。


场景并没有让我们前进一步,只是补上了“人”这个缺失了的东西。没有人,只有课的学习,很难保证学习能有效发生。有了课,有了人,有了场,才会构成基本的教育生态。场景成为新的游戏规则,让我们看到第二次互联网大迭代,那就是——平台模式已经落伍了,生态模式开始登场了。


在教育领域,经过这2次大迭代,在“课”之外,补上“人”和“场”这2个要素,才让我们看到一个结构完整的教育生态的基本雏形。有人说,教育生态老复杂了,从资源到媒体,从方法到技术,从教师到学生,从目标到评价,教育的大系统,你不数出七大要素来,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儿。


我们认为,大道至简,三要素足够了。顶级高手们,从来都是一招毙命。课,人,场,足以构成教育的基本生态。这就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新玩法,新游戏规则,或者说准入门槛。没这三板斧,你是玩不起教育这个游戏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那些短期内弄出来的一个教育类APP,那种宣称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强化训练系统,那些作业、题库、帮之类,都是小道。



四、教育场景时代,是玩屏的时代


我们今天再来争论线下教育好,还是在线教育好,已经毫无意义了。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的大趋势。这个大趋势,基本上与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大融合保持一致的节奏。马云所说的新零售,正在被雷军的1000家小米之家所验证。那么教育,也需要进入“新零售时代”。简言之,下一波教育投资的风口,应该是 “教育新零售”——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场景化教育。


但“教育新零售”,学院派的人不这么叫,他们叫——“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界的主流学习模式,这事儿正在发生。只是,教育界的人们太缺乏实践精神,从没有仔细想过,混合式学习这件事儿,如何落地?让在线的教师们再次回到教室里,就算是混合式学习吗?如果回到教室以后,依然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有何区别?我们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混合式学习,究竟应该怎么玩儿?


我们认为,在战略层面,我们界定了教育生态的基本框架,保证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正确;那么在战术层面,我们要想实现教育创新,这个“场”应该被重新设计和摆放。


任何一个细节的改变,都是极其有意义的。


桌椅从固定不变到可移动,变成小组围坐的圆桌式,不仅凝聚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可变桌椅,可以造就一个活动的场景和路线,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而不被阻挡,他可以在学生中间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自然游走,他的智慧会以最自然的姿态发散出来。


屏幕从四方幕布变成超级宽屏,会给学生一种 “ 观影级 ” 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会让学习这件事儿不由自主地认真起来。想想当你进入图书馆时,你是不是自然就会变得安静?当你进入宗教庙宇或殿堂时,是不是自然就会觉得神圣?这种心理变化,几乎是一样的。


画面从投影幕布变成高清液晶屏,意味着视觉感不受光线捆绑,窗帘可以拉开,窗户可以打开,外面的阳光、微风、鸟鸣甚至花香都可以进来,这样一种环境,你会不会身心愉悦、通体安静,你会不会很自然地安下心来,去品尝知识的好味道?


最要命的是,当大屏突破一屏,从一屏变成三屏,甚至六屏、八屏,带来的巨大变革意义,绝不只是技术层面上的!


屏幕“破一”,可以说是教育技术思想上的一次大跃进和非凡的革命。它意味着,学习这件事儿已经彻底被颠覆了,从此以后,单向传输这件事儿、教师化身知识权威这件事儿、学习只是被动接受这件事儿,被从墙根下狠狠挖了一铲子!


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的城墙的倒塌,从此开始了!


如果你还不明白这种变革的意义,那么我再来告诉你,屏幕“破一”的重要意义有三:


第一,意味着不仅老师的知识课件可以被推送下来,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被推送上去,“教”的内容和“学”的成果均可以被平等展示,教与学双主体的地位从此逐渐平等起来。以前的老师,高高在上,是需要我们仰视的;


第二,意味着一个教师,不仅可以展示知识课件,还可以展示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参与活动,并且活动的内容和结果,都可以上屏,这将彻底解决教育信息化中的重大难题——如何实现双向互动,也将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灌输形态。你要知道,当屏幕只有一屏的时候,你要让学生上台或上屏,是非常难的,我们习惯思维中的定势是,这个屏,天生是给教师,而不是学生的;


第三,意味着教育大数据可以入场了,因为,它为大数据,找到一个极佳的落脚点。教学大数据的可视化,你靠手机或者电脑的小屏幕不能充分展现,但大屏可以;并且由于三屏的存在,教学大数据与内容、活动同列,毫无违和感。


当然,屏幕“破一”,不仅有这些看得见的好处,它也有看不见的逻辑优势。这种逻辑,更符合教育的底层逻辑——学习怎样才算是科学和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如何才能有效实现。


教育变革的推力,不仅仅是理念方法等“术”的问题,也是环境空间等“场”的问题。如果你们看过顶级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教授的书,你就会明白这种底层逻辑——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每天最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学习上,但是, 我们的学习 , 真的发生了吗?


什么才算真正的学习?知识不同于信息,无法传递,也不可能依靠教师从外部输入;必须以问题来引导;必须有内在动机和自我驱动力;必须有对话和交流;必须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并取得真正的学习成效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主人的;只有当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运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新型课堂中迎接各种学习挑战,充分施展每个人的创造性才华时,学习主体的地位才有可能确立。


屏幕用活了,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流动起来,场景里的人才能动起来;当人动起来的时候,传统的地位和模式才能被打破。“破一”大屏,可以说是“教师下去+学生上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天然适配产品,必将带来这种教育变革的轻松破局。


屏幕“破一”,也更符合教育的高层逻辑——国家主导的教育走向,国家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里“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 落地实现。


目前国家力推的“优质资源班班通”的大工程,如果没有给它一个可以落地的载体,你再怎么努力,都没用。大屏,作为教育资源通到班级里、通到学生面前的最后一米,能很好地承载这个使命。国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设出来的数字教育资源,如果不能被展示和被使用,只是放在库里,能有什么价值呢? 大屏,可以把这个庞大的资源库激活起来。


所以,我们充分相信,场景化教育,是新一轮教育变革的破局点,大屏,则是这个破局点里的革命性产品。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教育在走入物联网以后,“玩屏”的时代到来了。屏可以多起来,屏可以活起来,屏可以聪明起来,屏可以从单向推送变成双向交互,屏可以支持资源随意调取式的泛在学习和开放式学习,屏可以让国家大政策“优质资源班班通”落地实现,屏可以支持学习创作可视化,好处实在多多。


屏还有一个极为致命的理由:它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的入口!这里有一个极为简单、但无可辩驳的逻辑:教育大数据,如果不能被分析、使用和展示,它将毫无价值;教育大数据,如果不能可视化,只是以表格的形式存放在服务器里,同样毫无价值。大屏,不仅是教学方法创新的天然适配产品,更是教育大数据的天然适配产品!


还有什么理由不投场景和屏呢?


这里我想到了孙子兵法里的无上智慧—— 以正合,以奇胜。这种古老的智慧奥妙无穷。


主流教育精英们凡言教育改革,必谈模式和体制机制,太正,难以改得动。我认为,软硬件+内容+平台一体化的智能时代大趋势下,教育产品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以正合,以奇胜


模式为正,场景为奇;内容为正,桌椅为奇;方法为正,大屏为奇。总之一句话,教育革命,光有大声疾呼,体制机制改革,永远不能胜;但你的场景做活了,有了大屏这个“奇”,你却能轻松取胜。


守正用奇,桌椅一活,满盘皆活。玩模式玩方法,都不如玩屏更有效,在线教育的下半场,唯有“玩屏”才能取胜。这种趋势,你能看到几分?



五、产教大融合,大格局观者致胜


有朋友问,既然你说屏幕和场景如此重要,为何业内人士不见动静呢?包括BAT等大佬们,也没见动过这个念头的。业界说起智慧教育,无不认为是智慧校园,翻转课堂、在线课程这些玩意儿,智慧教室和未来教室、教育场景化,很少有人提。


但,已经有人在这么做了!从斯坦福到MIT,到北大清华北师大,这些名校们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着一场教室改造运动。


很少人能看懂这意味着什么。但我要告诉你,你今天看到教育场景化,正如同站在涨潮之前的沙滩上,教育的场景革命大潮,很快就会奔涌而来。为何这么说?这就要回到开篇,我们提出的教育大融合,产教融合+新工科。这2件事儿里,对于场景的需求是硬性的,是大刚需。可以说,有没有那个场,将决定产教融合和新工科教育战略的成败。如果你还不懂产教融合+新工科的重要历史意义,那么我用一句话告诉你——这是真正的大道


前面我们说了场景的逻辑,那你知道场景有大有小吗?你永远不知道,你需要应对和适应的场景有多大。新工科和产教融合,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国家级的、时代级的大场景。新工科+产教融合,将为我们拉开一幅超级巨大无比的巨幕,这幅巨幕的开启,意味着国家教育这艘巨舰时代性的大转型。从此以后,教育,将从网络走向地面融合的时代,从经验分享走向实操实训的时代,从形式主义走向重视效果的时代,从知识考试走向能力养成的时代。


有高手说过,教育要想有效,请从目标设定开始;任何教育事,均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定位:基于问题、基于能力和基于战略。新工科+产教融合,是三个角度的前所未有的大集成!既是基于问题,也是基于能力,更是基于战略。


下面我来一一分析。


基于问题:新工科+产教融合重大政策的推出,首先是基于问题。国家提出产教融合,意味着教育问题太严重,严重到不改不行;教育对于人力的供给,太滞后,滞后到影响国家顶层战略成败的地步。


我们今天知道,“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 2025”是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关系到国家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和科技革命中领先还是落后的问题,领先,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落后,就要挨打,处处被动。


这种大局,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可谓步步惊心,处处关键。这种高烈度大战场,需要海量般的高素质人才顶上去,才能打赢这场巨大的正面战争。但当这么关键的战略提出后,我们突然尴尬地发现,教育对于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


2017 年年初,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根据《指南》,其中指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简单数一下,我们就能看到,仅仅电力+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人才的缺口,就已经达到2300万,再加上大数据人才缺口的150万,总体上关键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2500万!这么大的人才缺口,必须补上!既然光靠大学不行,那就全社会一起上!所以,新工科+ 产教融合的第一个逻辑,是企业入局,政府入局 ,三个小伙伴一起搞。企业,你要参与人才培养啊;地方政府,你要配套政策去养人啊。


国家的意思很明确——大家都别掉链子啊!


基于能力:我们知道,过去大学是关门办学的,关门办学=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车,好不好开,能不能开,大学是不大管的。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顶多是个半成品。与专业保持一致的就业,人才的能力供给,可以算八成;与专业没有保持一致的就业,人才的能力供给,最多能算五成。那么,剩余的两成(或五成)怎么办?靠企业大学继续培训,把这个半成品,打磨成成品。


所以,你看到,无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还是京东、华为,皆有自己的企业大学或学院,它们存在的使命,就是把大学供给的人才半成品,打磨成成品。但是,以后,不管不行了!所以,新工科+ 产教融合的第二个逻辑是, 基于实战场景,直接造成品。双方共建实操实训实践场,实现最后2公里的无缝对接。这一轮新工科和产教融合,提的最多的就是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实验室、产业学院,一定要通过场的建设,提供基于实战的工作场景,直指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动起来,动手,然后动口、动笔、动脑、 动心,把实战能力一口气完成。


所以,基于第二个逻辑,我们将会看到,未来以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一定是培+训的结合。说直白点就是——


在“学”后面,补上“练”的环节;

在“培”后面,补上“训”的环节;

在“知”后面,补上“行”的环节;

在“知识传授”之上,升格为 “能力养成”的境界。


说通俗点,国家的意思是,教育,你不要再夸夸其谈,你要经世致用。你不要再给我培养书呆子,你要给我培养出能打仗的人,能成为国家栋梁的人。


基于战略:这一轮新工科+产教融合,它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小修小补,不是教育改革的小打小闹,而举全社会之力进行的一场大整合大创新,既有大局,又有全局。可以说,国家战略,时不我待;改革创新,不改不行。


从战略思维的角度,越是复杂的系统和事务,越是要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当前。”因此,《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的出台,背后是集成了整个中国工程教育界的集体智慧和顶尖智慧;而且,它不是挂在庙堂之上,而是给出了行动路线图,一句话——国家不仅要玩儿大的,还要玩儿真的!


《项目指南》所列出的5类选题和24个项目方向,是在面向教育界广泛征集建议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并征求过那些顶级高手意见后形成的,既包括了新工科建设面临的各种重点和难点问题,又涵盖了新工科建设的各个层面的要点,可谓系统而全面: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


《项目指南》目标、内容和成果都清楚明确地标出,行动路线图也清晰地划出——


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


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


这种基于未来的远景规划和设计能力,真的是堪称大手笔!


你能看懂国家的这个局吗?新工科+产教融合,它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大学的小场景事件,也不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的事情,而是整个国家在这个产业巨变的节点时代,要跟别人(某些超级大国)掰腕子、论胜负的大棋局。这盘大棋,目标明确——直指国家人才缺口的大痛点;定位明确——就是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使命和战略目标;战略清晰——政、企、校全参与,既谋全局,也谋未来;战术完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


总之,国家的旗帜已经亮出来了,你要不要跟?你是被动很无奈的跟,还是主动大胆的跟?你是小打小闹一点点的跟,还是大手笔大动作的跟?不是所有人能看清这个局的。包括百度、腾讯、阿里这些大佬们,对于产教融合和新工科这件事儿,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的态度和大胆的举措,但有人已经看懂了哦!


跟与不跟,背后的逻辑是,你的投资思想是什么?你是短期投资,还是长期投资?你是变现型投资,还是价值型投资?你是小场景投资,还是大领域投资?你是自嗨型投资,还是与国家同频共振型投资?这都是教育投资者们需要问清自己的。你能看到的场景越大,你的格局就越大。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教育大融合时代,只有拥有大格局观者,方能胜。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时代的超级牛人的思维吧!


马云——“对阿里巴巴来讲,未来三十年看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这个社会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你解决的社会问题越大,你所得到的回报会越大,你的企业也会越大。”


这段话,还有一个异曲同工的论述——“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这句话的作者,叫——习近平



六、基于价值观,教育投资的五重境界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基于价值观高低+场景大小,教育投资的五重境界吧,算是给教育投资者们一个参考。


从本篇最初的K12教育乱相被国家重拳整治这件事,我们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你的投资不能太短视,起码要看你投资的这个对象能适应的场景大小,场景大小决定发展格局;你的投资要看价值观正不正,凡是价值观不正,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国人成长的正能量型企业,无论创始人名气有多大,营收能力有多强,都不值得投资。


第一重境界 , K12课外辅导投资


K12课外辅导  可投资指数   0.1分


原因:做题和训练类APP,课外辅导平台,格局太小,价值观不正,只盯着知识强化训练,反智慧、反能力提升,拉低国人素质,造成教育市场的浮躁与乱相。


最好撤出,不要再投了。为何?因为道义所在,道所不容。国家整治,只是道义惩戒的一种体现。


在线教育投资这个“场”,打法的高低,从你选择哪个层次开始,就已经分出高下了。教育投资,讲术,讲法,但更重要的,是讲道。


选择进入和不进入K12战场,就是一种“道”的选择。战略,这个不容易理解的词的背后,站着的力量,是价值观。而价值观,就是一种选择——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弃什么?


k12的钱是好赚,但今天的k12课外辅导,就是昨天的竞价排名,赚的都是容易钱,快钱;但你赚的越多,你的企业形象越差,你越容易丧失人心。人心向背,得民心还是失民心,就是道义所在,也是你投与不投的第一个标准。


当然,我个人认为,K12唯一值得投资的机会,是高科技的普及型、启蒙型产品。现在的人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有点高高在上,如果能把他们变成普通小孩们都可以玩的高科技玩具,让中国的孩子们从小玩人工智能跟玩玩具一样轻车熟练,那这个国家的整体科技素养,得有多惊人?


这是有价值、有功德的事。这就是多出来的那0.1分。


第二重境界,在线课程平台类、知识付费类投资


课程平台+知识付费  可投资指数  1分


原因:学习APP或课程平台,商业模式总体上属于内容供给模式,单向传输,少有双向互动;从场景上,属于个人层次的知识和文化消费场景,总体偏小;从价值度上,能把高深的知识理论精炼转化,深入浅出的供给,比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育前进了一步,因此给1分。但太注重短期变现和营收,强化了阅读的碎片化,没有打造产品的系统化,也就没有促进能力成长的价值。


这类模式可以投,但性价比不高。要看准,是不是升级版,所谓的升级版,有2个关键点,一个是课程有没有成体系,好的课程体系,才能打造出合理的知识体系,才有助人认知升级的可能;一个是课程有没有匹配班主任或辅导员,没有运营的课程平台或APP,是没有持久生命力的。简单说,服务升级,人要到位,否则这类平台越大越没价值。


第三重境界,教育场景类投资


场景化教育  可投资指数  4分


原因:智慧教室、未来教室,可造就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场景,符合最新的小班化教学大趋势,能让教育从形式主义教育变成有效教育,能让学习真的发生,能让老师和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能接入教学活动,能接入大数据,可引领教育+科技融合的未来,高价值度,值得大力投资;如果搞成连锁型,50家、100家、500家,就是大场景。


第四重境界,人才培养类投资


人才培养模式  可投资指数  5分


原因:企业大学或新型大学,新技术类人才培养学院,如新工科教育类投资,符合国家战略和使命,能填补国家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能创造出成千上万的新课程、新专业和新教材,能引领国人素质和能力的新走向,高价值度、大场景,大力推荐此类投资。


第五重境界, 国家战略类投资


国家战略  可投资指数  5分


原因:产教融合学院,承担跨界整合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承担为国育才、为国养将的重大历史使命,符合国家最高战略,超高价值度、伟大格局,强力推荐此类投资。但投少了不行,要成规模成体系才行。那些大格局投资者,就是这样的投资逻辑,我很认同。


写作者:李琰辉,微信:qiuri2009

头条专栏:教育得道

欢迎看到此文的人跟我交流。我相信,对国家、对教育有情怀的人越多,咱们中国的教育就会越来越有希望!


喜欢我们就多一次点赞多一次分享吧~


有缘的人终会相聚,慕客君想了想,要是不分享出来,怕我们会擦肩而过~

《预约、体验——新维空间站》

《【会员招募】“新维空间站”1年100场活动等你来加入》

有缘的人总会相聚——MOOC公号招募长期合作者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了解在线教育,
把握MOOC国际发展前沿,请关注:
微信公号:openonline
公号昵称:MOOC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小米科技推出的高清互联网电视盒(小米手机配件),能够连接电视并接入互联网,播放流媒体视频、查看小米手机内的多媒体内容、玩游戏等。 官网: xiaomi.com/hezi
最新《深度多模态数据分析》综述论文,2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5+阅读 · 2020年6月1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5+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2018年物业管理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7+阅读 · 2019年5月17日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析
MOOC
12+阅读 · 2019年3月16日
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如何?
大数据技术
9+阅读 · 2018年4月24日
IDG资本杨飞:从价值投资谈2017中国现象
IDG资本
4+阅读 · 2017年12月22日
投资,重要的是未来
雪球
5+阅读 · 2017年12月17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钛媒体
5+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Arxiv
14+阅读 · 2018年5月15日
VIP会员
相关VIP内容
最新《深度多模态数据分析》综述论文,2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5+阅读 · 2020年6月16日
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专知会员服务
69+阅读 · 2020年1月18日
报告 | 2020中国5G经济报告,100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97+阅读 · 2019年12月29日
【德勤】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68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295+阅读 · 2019年12月23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相关资讯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