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霍恩费尔斯,一名观察员/教练员/训练员(O/C/T)目睹了一场空降步兵营的联合兵种预演。当夜雨滂沱的城镇夜间进攻任务结束时,四个连队计划沿同一路线向目标推进。部分连队负责创造攻击条件,其他连队则负责行动实施。指挥官询问是否有最终问题。
一位连长询问进攻序列安排,参谋人员面面相觑——如此关键环节竟被忽视。他们仓促制定方案后撤离,而四名连长留下讨论火力规划与目标区行动等重大漏洞。这些关键协调信息未上传,导致营级指挥官对暴雨夜袭城镇的作战细节一无所知。
这是预演失误吗?不,这是计划疏漏。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完整军事决策流程(MDMP)规避可预防问题,在确保细节完备性与行动灵活性间取得平衡。
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将单页行动方案(CoA)草图发展为完整作战命令。成功阈值取决于细节把控:若命令缺失关键细节,指挥官只能临机处置或面临任务失败。早期发现漏洞(如CoA简报阶段)尚可补救,但随着流程推进修正难度递增——确认简报阶段的尖锐问题虽棘手但可修正,预演阶段在沙盘上被质问计划漏洞虽尴尬仍能发布补充命令(FRAGO),而执行阶段发现疏漏需付出更大代价,某些深层缺陷甚至需待O/C/T引导的战后讲评(AAR)才能暴露。图1以绿线表示理想细节层级,红线显示典型细节缺口,直观呈现命令生命周期的细节管理曲线。
过度规划亦存风险:冗余细节导致计划僵化,丧失应对突发状况的弹性。成功关键不在于细节数量,而在于选择与任务要素匹配的关键细节。
如何通过MDMP构建适度详细的命令?理想方案应具备执行必需要素,而非事无巨细的"完美剧本"。某次训练中,我指导装备挑战者坦克与武士步战车的英军重装战斗群时发现:指挥官仅以意图图示下达命令,导致两个坦克连虽勇猛突进却因缺乏协同细节,在宽大正面遭敌军各个击破。此案例印证:意图必须通过充分细节支撑方能实现。
排级单位可通过标准化战斗操典减轻细节压力——从集结区到目标区的展开、火力支援、接敌反应等均属操典范畴。连长职责是选择适用操典序列,临机调整应对变化。营级计划则需协调各连时空部署,整合旅级作战框架,统筹所有作战职能的时序、触发条件、任务目标与关联图示——即细节编织。
• 指挥官缺位:指挥官虽为建制最资深者,但常缺席计划制定,且可能缺乏特定地形/任务经验
• 指导不足:未按条令在接收上级命令后、任务分析(MA)完成后、命令终稿前分阶段细化指导
• 任务分析敷衍:未遵循FM 5-0建议将30%时间投入MA,20%用于CoA开发
• 时间管理失当:未平衡"深度规划"与"即时行动"需求
• 经验匮乏:参谋团队多属临时组建,缺乏MDMP系统训练与标准化流程
优质MA应揭示必要事项与可行选项,排除错误思路。某次城镇进攻任务中,营参谋未分析渡河点地形特性(河宽、岸坡角度)与渡河时序对机动方案的影响,导致计划存在根本缺陷。成熟参谋应通过以下维度深化MA:
• 战术问题定位:例如"在敌反坦克排威胁下如何开辟通路",驱动指挥官聚焦反制措施
• 地形认知偏差:欧洲多山地形与沙漠平原作战存在本质差异,需针对性调整
• 战场框架理解:明确作战区域约束、火力协调措施与上级作战图示嵌套关系
• 敌情研判不足:需分析两层级以下敌兵力部署与行动方案,构建事件模板
• 兵力比动态分析:城镇突破需18:1的兵力优势(据ATP 5-0.2-1)
• 时距要素计算:涵盖机动、补给、工事构筑等环节耗时
• 决胜点明确:需投入多少战力?耗时几何?前提条件?
• 火力控制优先:实弹演习中,直接火力控制措施(DFCM)应主导攻防方案设计
• 任务目的澄清:避免将战术位置(如SBF 1)混淆为任务目标,聚焦"阻滞敌军增援"本质
• 图示体系构建:作战图示是行动骨架,需平衡控制需求与下级自主空间
推演常沦为"无变化"形式主义,导致同步矩阵缺失关键细节:
• 战术指挥所(TOC)因通信中断丧失战场掌控
• 迫击炮单位弹药耗尽却无补给触发机制
• 关键区域雷达覆盖空白
• 医疗后送点定位错误
优质同步矩阵应整合时空要素:若事件1耗时90分钟,事件2启动不得早于X+90;设定弹药补给触发条件(如越过钢线阶段线/发射特定弹幕/库存预警)。
• 不确定性应对:区分已知敌情与推测部署,制定弹性方案(如"敌警戒阵地未现则转用ABF 2")
• 决策节点预设:采用"IF [条件] THEN [行动]"模型,预置分支计划
• 后续行动衔接:规划攻防转换等过渡预案,保持作战节奏
某次防御训练中,营指挥官预判南翼可能被渗透却未制定应对方案。成熟参谋应预设纵深警戒阵地,赋予连队侦察占领权限,通过决策产品实现弹性响应。
经验丰富的参谋团队能平衡细节与弹性。通过深化任务分析、完善同步机制、预设弹性方案,可显著提升计划有效性。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言:"计划本身无价值,规划过程即是一切。"在瞬息万变的战场,这种动态规划能力才是制胜关键。
参考来源:美国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