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乌克兰拦截了俄罗斯在一次连续攻击中发射的800架无人机和导弹中的大部分。但仍有足够数量的攻击得以突破。其核心启示并不在于单一武器的精密度,而在于“数量”本身,以及当数量以蜂群形式出现时对作战节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现代战争的制胜之道在于压垮对方的决策循环。
这里的“飞行平台”将是人工智能智能体——即在既定参数内进行观察、分析、决策和行动的专用软件工作者。成千上万的智能体将极大压缩“观察-调整-决策-行动”循环,使对手陷入持续被动反应的境地。
核心竞争就在于:节奏。
然而,美国媒体认为美国政府的关注点停留在错误层面。其各机构刚刚签署了一批廉价的人工智能协议——这边每年一美元,那边四十七美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争议。被淹没在报道中的是:某些廉价套餐不包含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在窗口输入,但无法将其集成到工作流中。总务管理局推出了“美国人工智能”,一个用于试验商业模型的政府运营沙盒。空军在非密网络上部署了“NIPRGPT”。而后陆军因数据治理顾虑封锁了对其的访问。
这些政府人工智能倡议仅仅只是故事的“开场五分钟”。任务问题其实更明确:如何才能从行政负担中夺回时间,并加速决策周期?
从实际出发。目标是通过部署智能体处理重复性任务,节省每日行政工作10%到20%的时间:表格自动归档、故障报告附带证据提出缓解措施、物流请求自动起草、流转和审计并保留完整溯源。到2030年,主流研究表明多达30%的工作时间可实现自动化。采取保守估计。将其应用于那些耗时数周的工作流程。
所节省的时间将加速作战节奏。情报智能体监控经批准的信源,附加溯源和置信度评分,并提出附带风险评估的行动方案。人类进行决策;执行智能体负责实施并记录。指挥与控制智能体维护通用作战图,仅对超过阈值的变化进行上报,同时预先配置应对选项。后勤智能体清点库存、起草申请单、预订运输。网络智能体基线化配置、检测异常、提出包含爆炸半径评估的遏制方案,并在批准后执行。
实现这一切需要一个智能体控制平面——软件工作者的交通控制系统。每个智能体需有身份标识。每次工具调用需遵循最小权限策略。架构必须包含跨安全域的调度、类似飞行记录器的可观测性、带有允许列表的工具代理、具备行级权限和溯源标签的数据网关。当然,还必须有一个紧急停止开关。
有了这个基础,与供应商的对话就变得可控:将每项任务路由到合适的模型——此处用商业模型,彼处用开源模型——而无需重构基础设施。排除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合同应被视为无效。“美国人工智能”应从机器人陈列馆转变为连接智能体的组织。NIPRGPT的经验教训应融入一个跨军种通用的控制平面。
开源与商业之争并未切中要害。避免供应商锁定的解方在于掌握编排层和审计追踪。控制接口才能掌握杠杆。供应商会演变,但任务持久存在。
回到乌克兰的教训:饱和攻击即信条。战场变成交通堵塞,是因为一方认定数量优势可以剥夺对手的时间。美国的回应应是部署自己的蜂群,使美国的决策循环领先于竞争对手。
助手与智能体之间的区别,犹如剧场与实战效果之别。助手帮助人类更快地输入。智能体则完成使命。它们执行有边界的任务,报告结果,并转向下一个目标。它们改变的是节奏。
考虑一个具体例子:处理安全许可更新。目前,分析员需要花费数小时交叉引用数据库、填写表格、流转审批。一个智能体蜂群可以监控人员记录中的触发事件,自动收集所需文件,引用来源预填申请表,根据实时可用性路由给合适的审批人,并跟踪完成指标。分析员则从文书工作转向例外处理和质量控制。将这种模式复制到每一项行政职能中。
技术已然存在。开源模型可在物理隔离网络上处理涉密数据。商业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提供复杂的推理能力。控制平面架构已在私营部门应用中得到验证。所欠缺的,是从试点项目走向全面投产的决心。
对手正在压缩其决策循环。选择很明确:是继续停留在欣赏聊天界面,还是将智能体军团作为作战必需投入实战。在数字战场,一如乌克兰的天空,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控制了结局。
蜂群时代即将来临。唯一的问题是,是选择发射蜂群,还是选择防御蜂群。
参考来源:waronthero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