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概述了美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情况,以及有关其功能、管理、资源配置和相关问题的信息,供国会审议。报告内容未经保密,其中使用的术语和方法可能与国防部 (DOD) 或其他行政部门组织使用的术语和方法不同。此外,由于本报告的非机密性,在编写过程中没有使用机密资料--例如国防部的 "持久地点主清单"(ELML)。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军一直维持着一个庞大的海外基地网络(即位于美国及其领土之外的军事设施)。目前,美国国防部(DOD)在至少 51 个不同国家管理或使用着至少 128 个海外基地。政策制定者提出了维持海外基地的各种战略理由,其中包括
美国通常通过与东道国的外交安排获得海外驻扎权,通常采用双边执行协议的形式。在国防部内部,有多个部门和组织参与海外基地化活动的管理,包括国防部长办公室、地区作战司令部和各军种。
国会在海外基地化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包括为基地化活动拨款、通过立法制定某些政策和要求,以及监督行政部门对基地化态势和与东道国安全关系的管理。因此,海外基地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供国会审议,包括
在本报告中,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与美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INDOPACOM)的AOR相对应。CRS 确定了美国防部在该地区可进入的 24 个持久基地和 20 个其他军事地点。截至 2024 年 3 月,约有 81,000 名现役军人被长期派驻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海外基地,其中派驻日本(54,774 人)和韩国(24,234 人)的人数最多。
派驻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外基地的美军包括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地面部队(包括驻扎在韩国的陆军第二步兵师和驻扎在冲绳的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海军军舰(包括一艘航空母舰、驱逐舰、巡洋舰和两栖攻击舰,全部驻扎在日本);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飞机(包括旋转翼飞机、战斗机、电子攻击机、轰炸机、空运机、加油机和其他飞机,主要驻扎在日本本土、冲绳和韩国)。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总部位于夏威夷檀香山郊外。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通常被国防部官员称为 "优先战区"。《2022 年国家安全战略》将印太地区描述为 "21 世纪地缘政治的震中"。一些分析人士和决策者认为,在潜在的大国冲突中,该地区的海外基地是美国军事行动的重要助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也是国会制定的一系列国防投资和活动(称为 "太平洋威慑倡议")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