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建模实践是产出可靠且可复现生态模型的核心基石。其本质要求掌握基础编程与文档记录能力——这不仅实现模型功能需求,更清晰界定模型目标、方法与组件以保障结果可复现。编程构成生态建模的显著入门壁垒,因多数生态学家未接受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开发的系统训练。尽管存在NetLogo等建模专用软件包,我们观察到新晋建模师仍难以在建模全流程贯彻良好编程实践。在基于NetLogo平台的系列"基于智能体建模"短期课程及研究生全学期课程中,我们识别出研究生与环境专业人士(多为首次接触编程)学习生态模型编码时的共性挑战。这些障碍可归类为三组核心问题(对应良好建模实践三阶段):问题界定与概念化、模型构建、模型评估。本文提供克服障碍的指导方案,助开发者同步提升编程与建模实践能力,最终构建科学严谨的模型体系。
生态模型赋予生态学家简化表征与评估复杂生态系统的能力(Jørgensen & Fath, 2011; Schmolke等, 2010)。生态建模在系统方法领域积淀深厚,推动学者超越孤立因果机制的还原论方法,转而以承认并拥抱生态系统复杂性、交互与反馈的整体视角探索生态问题(Odum, 2002; Hall等, 2018a; Mobus, 2018)。鉴于模型评估复杂系统的固有挑战,建立并遵循"良好建模实践"(GMP)是确保模型结论可信且可复现的关键(Jakeman等, 2024)。GMP要求建模师批判性评估建模各阶段的决策与假设,并清晰记录模型构建流程(Jakeman等, 2024)。对计算、数值或模拟类生态模型,此要求涵盖代码开发过程的评估与记录。本质上,创建可靠可复现的生态模型需依托清晰简洁的编程实践——其促进透明可理解的模型开发,应视为建模过程有机组成部分(An等, 2021; Filazzola & Lortie, 2022)。尽管清晰简洁的代码对遵循GMP至关重要,将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执行代码常成为生态建模(尤其新手)的最大挑战。整合良好编程实践于GMP的难点在于:生态学家通常缺乏编程训练,使编码看似难以逾越。NetLogo、Mesa、Repast Simphony等免费建模软件及众多R包的出现,显著提升了生态建模的普及度与效能。然而,生态学科普遍缺乏运用这些计算工具的知识储备(Michener & Jones, 2012; Belcaid & Toonen, 2015)。尽管计算机科学在生态与生物领域的重要性日增,多数高校课程仍未使学生充分接触计算方法(Gross, 2000; Stefan等, 2015; Rahn等, 2019)。其后果是:训练不足及编程基础知识的缺失限制建模效能,并催生实施生态模型的普遍迟疑。更甚者,未能将良好编程实践融入生态建模,将导致建模方法与GMP间产生断层。例如:为模型代码添加功能相对简单,但确保其至少对应一个概念化系统组件需额外步骤——这对新手并非易事。该挑战尤为严峻,因模型与代码开发可在缺乏GMP或标准计算实践训练下进行。若缺失细致精准的编程技术,即使最具概念合理性的模型亦难成有效研究工具。良好模型编程需充分界定范围、详细记录文档,并考量代码如何转化为模型假设、行为与复杂度(Augusiak等, 2014; An等, 2021; Filazzola & Lortie, 2022; Prium等, 2023)。开发清晰、简洁、可验证的代码,建模师方能提升模型价值与功能,为可信可复现分析奠定基石(Jenkins等, 2023; Jakeman等, 2024)。
鉴于GMP对产出优质生态模型的重要性(Jakeman等, 2024),评估新手建模师实践生态建模技术时的障碍,成为改进生态学界建模实践的关键步骤。本文基于系列"基于智能体建模"短期课程及研究生全学期课程(后详)的教学经验,探讨培养学生与环境专业人士开发生态模型编程能力的启示。课程采用免费智能体编程软件NetLogo(Wilensky, 1999)。根据课程反馈与经验,我们识别出生态学家学习生态建模编码时在GMP三阶段面临的挑战(图1):
图1. 研究生学习生态模型编程时常提及的关键挑战术语
字号反映该挑战在学生反馈中的提及频次,颜色对应三大挑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