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不仅是一场地缘政治地震——更是一个战术与技术拐点。尽管许多人最初关注坦克与火炮,但这场战争的标志性特征已成为廉价、可消耗且网络化技术——特别是无人机、巡飞弹和小型电磁战系统——的大规模部署。在乌克兰,正目睹战争的“优步化”——即低成本、按需、无处不在的武器使用——与战争机器人化时代的黎明。二战中,德国引入“闪电战”概念,将新装备与机动作战思想结合。如今,具备饱和攻击、互联、实时监视与精准瞄准能力的无人机蜂群,不仅是战术革命,更是作战艺术的深刻颠覆,正如闪电战曾经那样。此外,采办与技术开发流程的重大转变使这场战术革命成为可能。这场有时被称为“众筹战争”的革命,既应成为国防采购负责人的警钟,也应是对军事事务革命的呼唤。

然而,无人机作战的真正战略影响仍存疑问。事实上,反无人机措施的快速发展令人质疑空中无人机作为未来冲突决定性工具的长期主导地位。

乌克兰陆海空无人机应用

在陆地,两军日益使用轮式与履式地面无人机执行后勤任务,如运送补给、运输备件及撤离伤员。存在少量武装型号,但其作战影响仍有限。其效能受限于前线附近崎岖地形行进困难,以及极易被主宰战场的空中无人机发现并压制。

在海上,乌克兰使用海军无人机,主要是配备反舰导弹的神风式水面/水下无人机。基辅已无传统海军——俄罗斯于2022年摧毁其全部舰队——却成功将俄罗斯海军逼出黑海西部。俄舰队因此损失约20艘舰船。这些能规避传统海军防御的低成本海军无人机系统,已被证明是争议水域的有效不对称工具。

在空中,这些系统经历了最重大与惊人的发展,重塑双方战术。乌克兰战场目前主要有三类无人机:

  1. 中空长航时无人机

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主要是“巴伊拉克塔”TB2)在冲突初期摧毁装甲纵队时迎来高光时刻。但如今因其极易受俄防空系统攻击,大多降级至黑海监视任务。

  1. 单向攻击无人机与预编程巡飞弹

两军主要使用这类远程自杀式无人机,设计用于深入敌境数百公里打击基础设施。这些系统充当低成本巡航导弹,最典型且臭名昭著的是伊朗“见证者”——俄伊在鞑靼斯坦叶拉布加合资生产。乌军使用多种自研远程单向攻击无人机,包括“柳特”式。但这些无人机并不特别精密,弹头较小,对坚固基础设施效果有限,速度慢且易被防空系统拦截。70%至90%在飞行中被拦截摧毁。其真正优势在于数量与规模——通过大规模部署饱和防御。

  1. 迷你与微型战术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重量低于150公斤(约330磅)——多数低于25公斤(55磅)——航程通常约15公里(9英里)。两军广泛用于多种任务,特别是侦察。如今前线随处可见此类无人机执行近距离作战,使人员装备几乎无法隐蔽。它们提供战术级实时情报、目标获取与战场感知。也用于动能打击,配备炸药,包括轰炸无人机与飞行员戴VR头盔操作的第一人称视角神风无人机。这些系统是乌克兰“蜘蛛网”行动(针对俄空军基地与设施的协同无人机打击)的核心。

其他无人机变体不断涌现,拓展战场应用范围:

• 配备喷火器的“龙”式无人机

• 如俄罗斯套娃般可携带部署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或充当雷达中继的“母舰”无人机

• 布雷无人机与猎雷无人机

随着战场无人机部署数量激增,应用场景持续倍增。目前估计每日有约1万架无人机投入使用。

一场战术战争革命

自2022年2月以来,乌克兰冲突已成为高强度战场上使用无人机的大型实验室。数月之内,这些系统变得不可或缺,重塑了作战条令,实现了防御饱和,并驱动了一场持久的技术消耗战。

无人机发展的三个阶段

2022年是无人机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大规模部署阶段。乌克兰通过众筹发起了其“无人机军团”计划,将无人航空器(UAV)配发至连级单位并培训了数千名操作员。无人机迅速成为战术生存工具,用于侦察和炮兵火力校正。

俄罗斯起初较为迟疑,但后来发展了并行网络。在早期阶段,它几乎完全依赖重型军用无人机,如“前哨”和“猎户座”。受西方概念影响的俄罗斯条令,侧重于通过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和旨在饱和作战区域的纵深打击的集中结合来实现制空权。

然而,这种方法暴露出显著弱点。通过将无人机集中隶属于特种部队单位,并使其在很大程度上与营级和前线编队脱节,俄罗斯创建了一个僵化的自上而下系统。这种整合的缺乏降低了反应速度,限制了战术灵活性,并使整个结构易于受到攻击——尤其是在面对更敏捷、去中心化和自适应无人机作战模式时。

第二阶段,介于2022年至2023年间,见证了打击与反制行动的兴起。双方都加强了其防空和电磁防御能力,导致无人机机群遭受巨大消耗。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几乎从战术战场上消失,而神风特攻队系统和巡飞弹——如俄罗斯的“柳叶刀”或伊朗成批部署的“见证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战场变成一个饱和的空间,无人机的寿命以飞行架次计算。在此阶段,双方稳步增加无人机使用,截至2023年中,乌克兰每月损失约1万架。遵循苏联纵深打击条令,这些无人机以大规模波次发射,通常与高性能巡航导弹(包括高超音速导弹)协同。廉价无人机耗尽防空系统,使得更先进的导弹能更易命中目标。

最后,从2023年起,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成为乌克兰的新标准。堪比微型反坦克导弹,其月产量达数万架。乌克兰将其整合到拥有专用无人机连的突击旅中。其结果是,战场在10-20公里(约6-12英里)纵深内变得高度透明。尽管存在干扰现象且对训练有素的操作员需求巨大,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对人员集中区和重型车辆的效能依然显著。在乌克兰一些部队中,突击行动中部署的资产如今高达60%由无人机组成。

每个阶段都由创新与对抗措施的无情竞争所定义。

具有巨大战术与作战效能的极低成本战力倍增器

无人机在乌克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显著的成本效益。然而,成本因类别差异巨大——从几百美元的简易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和消费级四旋翼飞行器,到数万美元的专用巡飞弹(如“柳叶刀”),再到数百万美元的大型中空长航时或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或其他武器化系统。然而,在乌克兰使用绝大多数无人机处于价格区间的低端:每架300-5000欧元(350-5800美元)。正是这种低成本使其具有战略意义——它们以最小成本提供技术效能,并可大规模部署。

起初,乌克兰依赖商用现成无人机(主要是中国大疆型号)和组件。但它迅速建立了国内生产基地,将源自日常消费电子产品的技术(如智能手机)与真正的军用导航、通信和自主能力相结合。United24平台上的众筹使这种生产成为可能。

低成本、易生产无人机的快速扩散——最显著的是伊朗“见证者-136”等巡飞弹——已成为一种战力倍增器,从根本上重塑了战场。这些平台提供了长时间内负担得起的持续实时监视,使指挥官能够保持以往只有昂贵得多的系统才能实现的态势感知规模。同时,它们赋予了资源有限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不对称打击能力,使精确打击更易发动。蜂群战术可以压垮传统防空:密集、廉价的无人机使传感器和拦截器饱和,迫使对手采取昂贵复杂的对抗措施或承受持续的脆弱性。简言之,廉价无人机将技术效用与庞大数量相结合,改变了现代冲突中侦察与打击的考量。

这种饱和效应在作战层面具有变革性。低成本无人机群压垮雷达和拦截器,消耗高价值防空弹药,并使防御方承受不成比例的成本。在前线许多地段,坦克和装甲车已完全停止机动,保持隐蔽或掘壕据守以避免被即时发现和摧毁。如今,俄乌双方高达75%的战斗损失由无人机造成。这些系统并未取代传统空中力量,但它们已深刻扰乱了地面作战的实施。

如今,乌克兰的无人机生态系统已成为强大的创新引擎,汇聚了年轻士兵与技术“极客”、300多家专注于无人机开发的初创公司,以及一种植根于手段经济和快速响应前线需求理念。

无人机的设计旨在满足真实、紧迫的作战需求,设计周期通常以天或周计——而非月计。没有过多的技术规格,没有漫长的采购周期,通常也没有维护计划。无人机被视同弹药:一次性使用、可消耗,完全专注于在特定时间交付特定效能。每月有20万架无人机交付给乌克兰部队——高于2024年的每月2万架。展望未来,乌克兰每年可生产超过400万架无人机——这一工业动员努力标志着无人系统对现代战争已变得何等重要。

无人机战的认知维度

除了战术效用,无人机在认知战领域——影响军事和政治层面的感知、士气和决策——施加了不成比例的影响。其无处不在和不可预测性造成了一种持续暴露感:从前线到后方,没有地方是绝对安全的。这种心理饱和侵蚀士兵的耐力,在平民中灌输恐惧,并迫使对手将不成比例的资源转移到防御上。

使用所谓“蜘蛛网”战术的攻击——即由小型联网无人机群包围和骚扰敌军阵地——说明了无人机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影响部队,制造出将其困于无法逃脱之网的印象。此类攻击的大胆程度——如以色列的“寻呼机攻击”——表明国家领土的任何部分都不是避难所。它们凸显了露天空军基地的脆弱性,在精确打击和低成本无人机入侵时代,这些基地是暴露的目标。同样,近期对波兰的无人机袭击,尽管规模有限,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和政治影响,表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边界的可渗透性。此事件也表明,低成本系统可能引发关于升级、威慑和联盟信誉的辩论。因此,尽管物理损伤轻微,但认知影响重大。

这一发展凸显了一个重要的悖论。虽然无人机尚未实现克劳塞维茨意义上的战略颠覆(它们不决定战争或重新定义其政治逻辑——见下文),但它们确实扮演着具有战略意义的认知角色。通过放大不确定性、将病毒式传播的影像武器化以及挑战安全感,无人机以与其物质力量不成比例的方式塑造信息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无人机或许可类比于最早期的空中力量心理战形式——当时轰炸机因其恐吓城市的能力与其实际破坏力而受到同等重视。因此,无人机战争跨越界线:战术上具有革命性,战略上受限,但认知上具有颠覆性。

走向算法消耗战

军队正日益将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整合,特别是在接近目标的末段飞行阶段自动引导它们——这一阶段极易受到电磁干扰。这些发展标志着向无人机自主性迈出的早期步骤,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低成本战场机器人化的兴起。受限于有限人力资源,乌克兰指挥部被迫推进自主系统。由乌克兰初创公司开发的“Saker Scout”无人机体现了这一演进:它能识别目标和热信号,但不会自主发起打击。其他平台走得更远,将自主导航与末段制导相结合,实现了70-80%的打击成功率。

战争的“无人机化”要求军队重新思考指挥控制(C2)链。的确,无人机的能力正迅速超越传统C2链的承载能力。随着精确打击和ISR任务的数量和节奏增长,传统由人主导的C2成为瓶颈。因此,现代无人机战争将迫使转变:C2架构需要嵌入AI技术,以机器速度管理传感、目标优先级排序、任务分配、冲突消解和机动——同时保留适当的人类权限和法律问责。无人机化需要比传统指挥链更快、更分布式、更自主的C2——但它仍应保留人类问责。实际的路径结合了传感器融合、AI决策支持、弹性通信、强大的网络安全以及明确的法律和伦理护栏。做得好,AI使指挥官能够管理规模和节奏,同时保留对最关键决策的控制;做不好,则可能导致脆弱的自动化、意外升级和法律风险。

然而,最重要的是对手的适应速度。

成为VIP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1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在军事中可用于多项任务,例如目标识别、大数据处理、作战系统、网络安全、后勤运输、战争医疗、威胁和安全监测以及战斗模拟和训练。
《从乌克兰战争中汲取的教训:无人机的影响》最新报告
《俄乌战争:俄罗斯的战争军事能力》最新68页报告
专知会员服务
41+阅读 · 2024年7月2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6+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Arxiv
174+阅读 · 2023年4月20日
A Surve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xiv
489+阅读 · 2023年3月31日
Arxiv
25+阅读 · 2023年3月17日
VIP会员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6+阅读 · 2017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5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0+阅读 · 2014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7+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阅读 · 2013年12月31日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