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的伊朗-以色列12日冲突中,人工智能(AI)从辅助性后台工具跃升为AI增强型指挥控制架构的核心支柱。这些应用于实时情报处理、目标优先级排序及数字影响行动的AI系统,重塑了战争节奏与形态。
图: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防空系统启动,拦截特拉维夫上空的伊朗导弹。照片:法新社
其中,美国分析公司帕兰蒂尔科技(Palantir Technologies)被公开确认与以色列国防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据报其提供用于作战规划与情报融合的战场软件(《耶路撒冷邮报》2025年6月17日)。
美国通过情报合作的隐蔽方式,以及"午夜之锤"行动空袭伊朗核设施的公开介入,在协调关键行动与强化AI驱动战场中发挥核心作用(《政客》杂志2025年6月20日)。由此形成一场跨国算法协调的军事行动——其指挥中枢位于特拉维夫,通过前沿中心的帕兰蒂尔仪表板驱动,以华盛顿的战略协调为基石,并承受着德黑兰的反制。
这不仅是地区冲突,更释放全球信号:此战证实AI已成为地缘政治中的全谱系参与者,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指挥控制、颠覆传统威慑理论,并挑战人类在战争与和平决策中的判断边界。
以色列作为长期公认的军事AI先行者,将加沙作战经验适配至更广阔复杂的战场。虽在加沙行动中声名狼藉的"薰衣草"数据库(据报使用AI启发式方法锁定约37,000个目标)未直接用于伊朗战役,但以军依赖同类AI驱动系统进行目标识别与优先级排序(+972杂志2024年4月)。
这些系统整合卫星影像、信号情报与先期监视数据,引导对伊斯法罕导弹阵地、纳坦兹附近防空设施及疑似无人机指挥中心的打击。简言之,数据库本体虽未跨境,但其承载的方法论与算法逻辑已然渗透——标志着以色列AI主导军事条令的延续性。
AI辅助卫星影像分析与通信拦截助力识别伊朗高价值目标并排序优先级。以军精锐"8200部队"(以网络间谍与信号情报能力著称)据报与美情报机构紧密协作(《以色列时报》2025年6月18日),共同协调目标锁定算法并评估伊朗响应模式。
这绝非单纯技术援助。美国的介入兼具隐蔽与公开双重属性:空袭前对以情报共享已然加速(《纽约时报》2025年6月21日);五角大楼网络战部队据报协助运行伊朗报复场景的模拟推演与预测建模(《防务一号》2025年6月19日)。当空袭启动时,跨国AI增强框架早已部署就位。
技术落后的伊朗展现出非对称策略与AI结合如何瓦解高度数字化对手。其使用"沙希德-136"(Shahed-136)无人机虽非首创,但本次以更大规模且更协调的时序部署。这些无人机虽缺乏先进自主导航能力,但与基础AI程序(如规避诱饵的视觉识别)的结合,代表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无人机战术演进。
更具颠覆性的是伊朗运用AI生成内容展开叙事战:伪造以色列军官的深度伪造视频、AI脚本化宣传片及机器人账号放大传播充斥阿拉伯/波斯语社交媒体(布鲁金斯学会2025年6月)。尽管以方实施数字反制叙事,这场认知战实质是算法与算法的对抗,远超越政府间博弈。
伊朗还利用开源情报(OSINT),通过公开数据——特别以以色列预备役军人社媒帖文——监测部队调动并推测打击优先级(路透社特别报告2025年6月)。此类战术印证AI如何将最平凡的电子足迹转化为武器。
以色列"铁穹"与"大卫弹弓"导弹防御系统能力顶尖,其响应能力在此次冲突中再获提升。虽无公开证据表明系统获重大AI升级,但报道显示机器学习用于优化导弹齐射高峰期的拦截优先级排序(《国土报》2025年6月),减少火力冗余并提升资源管理效率。
"智能射手"等反无人机系统在以色列北部中部激活,证实计算机视觉与人机协同设计在集群攻击下仍具效能。伊朗大规模无人机攻势虽未突破防御,却暴露成本效益鸿沟:伊朗消耗低成本无人机,以军被迫动用昂贵拦截弹(《防务新闻》2025年6月24日)。
网络空间方面,据以色列网安官员透露,多年抵御渗透经验催生的"网络穹顶"系统,在冲突期间挫败数十次协同网络攻击(以色列国家网络总局2025年6月25日)。但以基础设施仍遭破坏:多家水务设施与市政服务中断(《卫报》2025年6月23日)。
以色列作战室中,AI不仅辅助决策——更架构决策框架。据报军事规划者运用预测模型推演数千种伊朗报复情境(《国土报》2025年6月25日)。这些模拟协助制定打击序列与最优时机,平衡军事成功与政治影响。
尽管最终打击决策仍由人类掌控,AI推演结论具有重大权重。正如某退役以军上校在《国土报》所述:"当机器告诉你特定打击引发伊朗报复概率仅14%时,这直接影响你对内阁的建议。"
然而此种依赖滋生深层脆弱性。预测模型无论多精密,皆基于历史数据、有限输入及概率逻辑。单次误判——无论源于错误假设或对手欺骗——都可能诱使决策者陷入灾难性升级。在分秒必争且信号混杂的战场,AI的虚假确定性可能催生人类过度自信,侵蚀传统军事决策中的审慎机制。
德黑兰方面虽更节制但仍有策略地运用AI工具:媒体攻势通过情感分析工具塑造,追踪全球受众对影像及话题标签的反应(《中东之眼》2025年6月23日)。
这场持续12天的消耗战逐渐平息时,交战双方均宣称胜利,但现实更令人警醒:伊朗核设施受损却未摧毁;以色列威慑力虽获重申,代价却是附加条件、国际谴责与国内分裂加剧;幕后策划并维稳冲突的美国,在"全球南方"外交实力削弱——该地区对美国双重标准的认知已然固化(《外交事务》2025年6月26日)。
唯有AI角色未显式微。其胜利非刻意谋划,而是必然结果——在目标锁定、防御拦截、模拟推演及认知塑造中的核心作用表明,战争形态不再仅由将军决定,更由远离战场的数据中心工程师与程序员塑造。
这场12日战争不仅是试验场,也是范式模板——展示AI不仅颠覆作战执行,更从规划到认知全面重塑战争形态。随着技术扩散,全球军事条令以类似不透明且不受监管方式演进的风险同步加剧。
伊以冲突充斥着破坏、混乱与战略模糊,更悄然标志一种深刻持久的转变:机器逻辑正无声替代人类判断。尽管伊朗、以色列与美国皆有代价,AI却更加强大、深入且失控。
反思这12天的代价,要追问:谁(或何物)在书写军事史新篇章?答案或许不在首都或地堡,而在背景中嗡鸣运转的服务器机架——永不停歇的推演正重塑未来战争。
参考来源:thedaily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