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系统解析俄罗斯核武器战略、政策及规划的发展态势,聚焦次战略核武器(sub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领域。研究围绕两大背景展开:1. 俄乌战争背景下俄方新宣示政策;2. 中国作为第三核均势国崛起导致的美俄中三角格局重构。论文深入探讨影响俄罗斯核计划延续性与变革性的关键动因。
俄罗斯核战略正处转折点,其变革驱动力早于乌克兰战争显现:
打击军事力量目标的威胁促使俄方趋向扩大核武器使用规模,尤其在战区级系统构成威胁且缺乏稳定二次核反击能力时,渐进式升级风险加剧。西方防空系统在乌克兰战场的实际表现,正强化俄方第二重忧虑。这两大关切已体现在俄2020年以来的政策宣示、军事文献及装备采购计划中。
尽管俄方对中国成为第三核均势国的立场证据有限,现有资料表明其态度并非全然积极——中国崛起促使美国在太平洋部署战区级武器系统,俄方视此举措构成战略威胁。
这并非预示俄罗斯必然丧失二次核反击能力或次战略核武器灵活运用优势。关键变量包括:
• 欧洲等国构建战区级一体化防空反导(IAMD)与纵深打击(deep-strike)能力的成效(俄方可能视其为美核武库延伸)
• 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稳定性
同时俄方拥有多重反制选项:
• 部署新型战区级武器系统
• 发展高效反太空能力
• 整合常规快速打击与核武器及防空反导体系
未来路径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现有证据表明:将IAMD与纵深打击能力建设明确关联俄方关切,可制约其将核武器作为胁迫工具的行动自由。但制约俄罗斯需付出代价——冲突前限制俄方行动自由的举措,可能加剧冲突中的升级控制难度,形成"稳定-不稳定悖论"(stability–instability 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