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精锐的未来部队?本文论证兵棋推演是部队设计中作战艺术的人力引擎——压力测试概念、暴露假设并塑造更优决策。从床单粉笔的“女皇家海军服务队(Wrens)”到人工智能辅助裁决,它展示了何时简单快速的推演胜过复杂模拟,以及何处深入探究至关重要。预期优势、坦率局限及实用技巧,以将兵棋推演与分析融合用于可信能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女皇家海军服务队(Wrens)成员开发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兵棋推演以对抗德国U型潜艇。仅凭粉笔、床单及对海战的基本了解,她们模拟了护航舰队移动和敌方潜艇攻击,使海军军官能完善其反潜策略。这项简单而强大的练习催生了新战术、技术与程序(TTPs),并显著提升了皇家海军保护大西洋关键补给线的能力。
这一历史事件凸显了兵棋推演的持久价值——不仅体现在战术应用,如女皇家海军服务队的故事所示,也体现在塑造北约(NATO)现代能力方面。正如二战时期,决策者必须在此动荡安全格局中应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作为回应,重新重视兵棋推演作为关键分析工具,通过强化底层概念基础来驱动转型。
空天领域的最新进展反映了兵棋推演在制定和评估未来部队设计概念方面日益增长的作用。因此,本文探索兵棋推演更广泛维度与战略意义。
本文主张兵棋推演是未来部队设计概念开发不可或缺的工具。主要因为兵棋推演——以其以人为本的特性——有能力强化战略思维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作战艺术,即以超越计算逻辑的方式概念化未来部队需求。然而,政策制定者与军事领导者必须避免错误结论或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在未来部队设计工作中有效发挥其优势。这需要认识到兵棋推演在此过程中的内在分析局限。尽管科学在塑造未来部队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兵棋推演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作战艺术:它提升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并帮助他们在复杂不确定场景中获得概念清晰度。
图1:部队发展模型
兵棋推演是严肃游戏的一种形式,其游戏过程与现实世界战略相融合。兵棋推演形式多样(虽非穷举),包括棋盘推演、比例缩微模型、桌面演习及基于计算机的仿真。它们可以是商业现货或定制开发,甚至如“女皇家海军服务队”案例所示使用简易材料。融合实体与数字元素的混合版本也日益普及。关键在于,兵棋推演不涉及军事力量的实际部署——此类活动属于实兵演习范畴。
根据设计不同,兵棋推演分为开放式与封闭式,具有回合制策略或实时决策特征。此外,许多兵棋推演融入详细地图与角色扮演元素以增强沉浸感。但真实感水平因其侧重于战略深度、历史准确性还是创造性探索而有所不同。
兵棋推演虽可用于娱乐,但广泛适用于政策分析、教育与团队建设等专业场景。从普鲁士“战争游戏”到现代防务仿真,兵棋推演已发展为军事战略、商业模拟与危机管理的重要工具。
在结构化、可失败且无现实后果的安全环境中,兵棋推演让参与者通过呈现彼此动态影响的决策,参与到冲突或竞争场景中。这种嵌入允许质疑与犯错文化的互动,支持头脑风暴、知识构建与战略优化,帮助组织探索替代行动方案(COAs)并为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控制与裁决是任何兵棋推演的基础。参与者可自行判定结果以提升参与度;结果也可由导调员或裁决团队监督以确保结构性与公正性。其规则可以是固定的(规定单元移动与交战),也可以是灵活的(依赖逻辑与最佳实践)。
未来部队设计(或称部队发展)旨在通过分析潜在对手意图与战略,为防务规划提供信息,从而预估未来部队需求。它包含强烈的转型要素,因其塑造(并重塑)军事能力以应对不断演变的作战需求。它使北约及各成员国能主动调整其未来能力以应对新兴威胁。
如图1所示,部队发展遵循三个关键阶段:指导、开发与交付。兵棋推演在开发阶段(特别是概念与能力开发环节)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步骤将战略前瞻与地平线扫描洞察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未来能力。兵棋推演在这些阶段是宝贵工具,因其通过让参与者积极应对动态不可预测的情境,增强其批判性思维与适应能力,从而在决策、绩效评估与资源分配方面实现更优表现。
第一步“概念开发”通常涉及抽象的高层评估,因此形成性阶段侧重于探索基础理念与广泛战略框架。随着概念演进并形成结构,兵棋推演在“能力开发”阶段常转变为更聚焦与应用性的演练,支持对更具体实际应用的评估。
兵棋推演的互动性与沉浸性使其能够识别隐藏脆弱点并暴露有缺陷的假设。它尤其有助于深化对复杂系统的理解。
兵棋推演本质将以人为中心的互动置于核心。此互动元素使兵棋推演区别于建模与仿真等相关方法(后者优先计算过程)。尽管兵棋推演包含仿真要素,但通过将其实践锚定在人的参与上,它鼓励动态决策与适应能力,这是计算方法无法复制的。
然而必须承认,兵棋推演带来的是定性视角(验证能力有限)而非科学。兵棋推演能说明某事的合理性,缩小可能结果的范围,但无法确定性地预测结果。
设计能精准预测结果的兵棋推演仍是推演设计者的“圣杯”。它们依赖于构建的场景,这些场景至多提供普遍性规律而非精确预测。康威定律进一步警示,推演创建者的偏见、孤岛效应与结构局限可能无意中塑造推演范围并限制其广泛整合。
另一范围挑战在于参与者专业性。一方面,参与者必须在其推演指定专业领域内合格且见多识广。例如,对自主协作平台(ACPs)的评估可能需要具备空中或无人机操作背景的参与者。但仅依赖高度专业化却直接相关学科的专家具有局限性:尽管其见解宝贵,他们可能缺乏将研究发现有效转化至多域语境或考虑后勤、工业等下游约束所需的跨学科视角。
兵棋推演还存在从单次推演中得出错误教训的风险。然而,即使有计算机辅助,设置、执行与分析所需的大量时间常限制进行多次迭代以优化或验证结果的可行性。此外,兵棋推演以人为中心的性质限制了其精准复制场景的能力,从而制约了通过重复迭代可获得洞察的深度与广度。没有两次兵棋推演会完全相同。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兵棋推演仍是压力测试想法、揭示潜在风险与促进创新的强大工具。它不提供绝对确定性,但为探索可能性提供了结构化环境,使决策者能以其他方法无法实现的方式预见挑战并优化策略。
在未来部队设计中制定作战概念需要细致把握相互依赖关系与交互作用,而非仅聚焦战术机制。如本文所论证,兵棋推演为定性分析和驾驭这些复杂性提供了有力工具。在此意义上,兵棋推演亦可作为热身演练,培养参与者正确思维模式,使其以更深入、更互联的视角应对部队设计挑战。
“女皇家海军服务队”的兵棋推演表明,产生有价值的洞察并非总需复杂仿真。尽管兵棋推演始终需要开发者、规划者与参与者的一定投入,但其简效演练展示了结构化讨论(即使在极简环境中)如何教育并精炼战略思维,提升作战效能。因易实施、资源高效的方法耗时更少且降低后勤障碍,便于推行并鼓励跨学科参与及更广泛参与度。这促进了关于各作战域如何塑造战区作战效果的实质对话。其快速产出能力也使其能更快响应发起方需求。此外,其进行重复推演的能力是关键优势——流线型形式支持快速迭代,揭示否则可能被忽视的模式与洞察。如此,这些更简化的设置或允许对复杂作战背景进行更深入评估。
然而,虽简式兵棋推演支持迭代学习与广泛参与,特定作战背景需更精密分析——例如旨在通过所谓“深度研讨”更好理解任务特定或战区级挑战时。此类情况下,整合可能由计算机辅助工具支持的先进模型,能提供对作战复杂性的更彻底探索。例如,人工智能可辅助裁决过程、实现自适应想定生成或贡献于增强真实感。在兵棋推演设计与执行中谨慎遴选多元参与者亦很重要,以最小化盲点并确保跨域更广适用性。
其他方法学改进可提升兵棋推演的验证潜力。例如,将结构化想定设计与真实世界数据结合,可强化兵棋推演的分析严谨性,确保其与作战概念发展的相关性。另一选项是收缩想定焦点至典型与高优先级事件,从而增强真实感与适用性,产生更精确、可操作的洞察。
然即便有这些方法学增强,兵棋推演仍是迭代优化的工具而非刚性验证手段。尤其在部队发展的概念阶段,兵棋推演不应被视为预测工具,而应作为定性评估与思路优化的有效方法。它应被视为识别合理与非合理途径的机制,用于告知战略调整而非提供确定性结论。兵棋推演产生的洞察通常需通过补充性分析方法进一步评估。因此,它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以实现全面结果。
最后关键点在于必须认识到:兵棋推演(尤其在未来部队设计背景下)目的非为取胜。其真正价值在于培养战略敏锐度并深化对未来部队如何有效应对作战摩擦的理解。矛盾的是,最具价值的洞察常源于挫折。事实上,“失败”方常汲取最深教训,因失败往往催生更精炼、更具韧性及适应性的部队结构解决方案。同时,兵棋推演有助于及早识别故障点,从而主动调整以强化部队设计。
兵棋推演仍是部队设计中优化作战概念的重要且有力工具。虽无法预测未来,但其标志性特征——对人为要素的重视——确保其独特地将作战艺术融入考量。尽管必须承认其局限性,兵棋推演通过优化人的判断与创造力,收窄了可能结果的范围并改进决策。虽兵棋推演的分析能力可通过新兴技术增强,但此类工作可能偏离兵棋推演应有的焦点:其以人为中心的本质,即参与者的决策。通过确保兵棋推演融入更广泛的分析工具包,能最大化兵棋推演在演变的安全格局中塑造韧性且面向未来的部队结构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