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表明,未来的战争形态将不仅由大规模炮兵或高端空中力量塑造,更将日益由可扩展的、中程单向攻击无人机(UAVs)所塑造,这些无人机能在30-300公里范围内以可负担的成本大规模投送精确打击。这一作战纵深已成为当代战场最具争夺性且具战略决定性的区域之一。然而,现有武器系统对此区域的支持仍严重不足,因为在常规炮兵40公里射程之外,军队通常依赖战斗机空袭或地面发射导弹来打击300公里以内的目标。然而,精确制导弹药的高成本意味着它们无法被自由使用——指挥官被迫进行选择性而非全面性的优先打击。俄罗斯乌克兰的经验揭示了这一空白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强调了专门为此角色开发新型无人系统的日益增长的必要性。
在冲突初期,接触线(LOC)附近延伸至30或40公里的战术区域,主要由陆地旅和专门无人机部队使用的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和四旋翼无人机主导(Samus, 2024年2月22日)。俄罗斯乌克兰大力使用无人机,阻止对手直接进入前沿阵地,并通过分散式无人机作战显著塑造了战场态势。然而,随着旅级单位合并为军级编队,作战空间扩展至作战纵深,范围从30公里延伸至300公里(Kaushal, 2025年2月)。正是在此范围内,集结了敌人最关键的战区级资产:指挥控制(C2)中心、后勤枢纽、主要电子战(EW)系统、梯次配置的地面防空(GBAD)系统以及陆军航空兵力量。打击这些资产的能力对于破坏敌方当前作战行动、限制其增援、补给和指挥前线交战的能力不可或缺。
尽管该区域具有战略价值,但应对它的有效且可持续的选择却寥寥无几。传统炮兵和多管火箭炮系统(MLRS)在射程和精度上受限,尤其是在需要安全部署在接触线后方时。空投弹药,无论是精确制导炸弹还是巡航导弹,都价格昂贵、易受敌方防空系统攻击,并且通常需要满足诸如局部空中优势等启用条件。西方军队拥有多种能打击30-300公里目标的资产,包括地对地导弹、战术航空兵和海军平台,然而,乌克兰的作战环境揭示了这些系统在高强度、对抗性环境中的局限性。精确弹药供应仍然有限,而飞机要么需承担不可接受的风险,要么完全避开争夺空域。
现有系统的局限性迫使乌克兰采取次优的作战态势。由于无法在作战纵深执行持续打击,乌克兰军队专注于战术层面的交战,通常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和承受更高伤亡。其有限的长程打击资产库存,如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和“风暴阴影”导弹,被谨慎使用,通常用于打击固定基础设施目标以达到消耗目的,而非追求决定性作战效果(Fenbert, 2025年3月13日)。与此同时,由于俄罗斯地面防空和电子战网络的密度和杀伤力,乌克兰的战术航空兵基本处于停飞状态(Bronk, 2022年11月7日)。在此背景下,乌克兰的长程无人机在生存能力和目标瞄准精度方面举步维艰,因为大多数缺乏FPV能力且易受俄罗斯干扰破坏。
乌克兰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结构性挑战,任何与同等或近似对手进行高强度战争的国家都可能面临:在由分层防空和电磁拒止系统争夺的广阔区域内,可靠地打击和塑造作战纵深战场空间的能力。未来的军队必须预期面对这样的对手:他们运作分散、冗余的C2网络,利用机动后勤和火力支援资产,并通过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和战术航空兵维持分层空中拒止。仅靠传统系统突破这样的环境,无论在经济效益还是作战持续性上都是不可持续的。
解决方案在于发展中程单向攻击无人机,特别是专门为在30-300公里范围内作战而设计的快速喷气动力无人机。这些系统能够提供传统平台无法实现的能力:在拒止环境中实现精确、可生存且可扩展的打击能力。与昂贵且数量有限的导弹,或风险高且依赖有利空情条件的有人驾驶飞机不同,这些无人机在设计上就是“可消耗的”。简而言之,它们提供了“可负担的精确规模”,为指挥官提供了可大量部署而不会造成战略损失的工具。它们的作用不是取代导弹或飞机,而是通过塑造作战纵深、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削弱防空系统、迟滞增援部队来补充和赋能这些高端资产。
得益于推进、导航和机载自主技术的进步,此类喷气动力无人机已变得可行。推力在45-200公斤力之间的小型喷气发动机可为轻型平台提供动力,使其速度范围从250公里/小时直至亚音速(0.9马赫)。这些速度提升了对抗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等近程防空系统的生存能力,同时保持了携带10-30公斤有效载荷的能力。这些无人机可设计为模块化,允许搭载任务特定载荷,如破片战斗部、聚能装药、电子对抗设备,甚至游荡侦察模块。
其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物理性能,还在于与战场空间的功能性整合。为了在对抗性电磁环境中有效运行,这些无人机必须整合弹性导航系统,如惯性测量单元或地形参考制导,以及先进的末端导引头,包括激光、红外或视觉识别系统。目前,一些战术无人机已使用机载人工智能自主识别和攻击固定目标;将这一能力扩展到更高速的无人机是一个现实的近期目标(Bondar, 2025年3月6日)。在通信拒止区域,这种自主性使无人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压缩传感器到射手的决策时间线并提高作战节奏。这些平台可以接入现有的杀伤链,如F2T2EA(发现、锁定、跟踪、瞄准、交战、评估),甚至执行自成一体的“发现-锁定-摧毁”循环。
“规模”是其价值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俄罗斯自身的军事条令已拥抱“规模”概念,不仅体现在人员上,还体现在支援系统、C2网络和后勤的冗余性上。对抗这种结构需要同样分布式且持续存在的打击能力。廉价且数量众多的单向攻击无人机可以对敌方防御施加不对称成本。用一枚价值百万美元的导弹拦截一架约2万美元的无人机,每次都是净战略收益(Knights & Almeida, 2022年11月10日)。在饱和攻击场景下,防空网络不堪重负,雷达系统被迫关机循环,电子战资产被摊薄。这为更昂贵和更具决定性的系统(如巡航导弹或战术飞机)创造了安全有效运作的机会窗口。
除了直接打击角色外,这些无人机还可作为多用途赋能器。它们可以充当诱饵迷惑雷达系统,迫使敌方过早发射拦截弹,或淹没视觉传感器。无人机可用于执行反无人机作战,针对俄罗斯“沙希德”系列等远程无人机,或拒止敌方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可采用蜂群战术隔离并摧毁高价值机动目标,如防空车辆或机动C2节点。在作战纵深内面对持续存在的无人机威胁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容低估;它迫使对手保持机动、中断行动,并将稀缺资源分配到后方区域防御。
实施这种能力需要组织和条令上的变革。当前的部队结构通常是为有人空中力量和常规炮兵优化的。有必要组建专门的无人机打击部队,这些部队需经过组织、训练和装备,以管理多样化的喷气动力无人机家族。这些单位必须与联合火力、电子战和情报资产整合以最大化效能。在条令层面,空中遮断和反陆地作战需要超越“空中优势有保障”的假设。相反,它们应设计用于对抗性环境,在此环境中,自主和半自主系统可以独立运作以塑造战场。
未来的作战环境将以高密度威胁系统、拒止空域以及战术和作战优势的快速转变为特征。在此背景下,灵活性和生存能力将决定哪些部队能够成功。中程单向攻击无人机提供了一条通往更大作战自由度的路径,使友军能够破坏、削弱和瓦解敌方作战行动,而无需过度依赖稀缺或易受攻击的高端资产。
俄乌战争暴露了现代军队处理作战纵深方法上的关键弱点。它也揭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通过投资专门为此射程设计的快速中程单向喷气动力无人机,军队不仅可以填补一个战略空白,更能重塑战争在纵深和时间维度上的实施方式。这些系统融合了可负担性、精确性和持久性,这是大多数传统平台难以企及的。随着战争持续向更分散化和多域复杂性演进,中程无人机的整合不仅将增强现有能力——更将重新定义它们。
参考来源:rs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