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军事行动凸显了巡飞弹药的广泛运用,迫使各国军队重新思考火力投送方式与战场生存策略。该技术以低成本实现精确打击,被部分观察家称为“神奇武器”;但其小型战斗部与对电子战的易感性限制了杀伤力。巡飞弹药虽无法取代传统炮兵集群的持续火力覆盖,但其整合应用将决定性重塑炮兵作战理念与部队编成。
巡飞弹药是一次性使用武器,设计用于在撞毁前搜寻并确认目标。尽管常被标记为自杀式无人机,但更宜将其理解为独特类别,因为弹药本身在撞击时即消耗完毕。
巡飞弹药于1990年代首次部署,承担压制敌方防空系统(SEAD)任务,针对地空导弹(SAM)设施。随后二十年间,其作用范围持续扩展,至2000年代初,现代巡飞弹药已现身伊拉克、阿富汗与也门战场。
现代巡飞弹药最引人注目的部署见于2020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阿塞拜疆使用以色列制造的“哈洛普”巡飞弹药成功压制亚美尼亚防空系统并打击装甲目标,彰显其在常规作战中的价值。在乌克兰,冲突双方均大规模列装此类系统。俄罗斯的“柳叶刀-3”对缓解炮兵弹药短缺制约至关重要,尽管对加固目标杀伤力有限。同样,乌克兰武装部队虽部署数百架“航空环境公司弹簧刀”巡飞弹药并取得局部成功,仍高度依赖传统炮兵。
作为可大规模部署的传统导弹低成本消耗性替代方案,巡飞弹药拓宽了精确打击的获取途径,为战场人员与装备带来新威胁。其从三方面影响炮兵运用:(1)将精确打击推进至战术边缘;(2)提升对静态炮兵阵地的威胁;(3)加速反炮兵作战节奏。
巡飞弹药将精确打击推进至战术边缘,使小规模单位能绕过传统炮兵后勤限制,打击时效敏感目标,从而提升作战灵活性。对炮兵阵地的威胁相应增加,因为持续空中搜索使任何静态炮群都成为目标。随着巡飞弹药加入冲突,炮兵部队必须通过分散部署、伪装防护与频繁机动来提升生存能力。此外,炮兵阵地需同步配置反无人机与电子战防护系统,既保障己方巡飞弹药存活,又抵御敌方巡飞弹药攻击。同时,巡飞弹药可在潜在射击区域持续巡弋,一旦发现弹道或雷达信号立即攻击,从而压缩反炮兵作战时间线,实现无需等待身管火炮或火箭炮射击周期即可接战。
巡飞弹药虽能提升瞄准精度与灵活性,但存在多重脆弱性。其典型有效载荷远小于155毫米高爆炮弹(例如“弹簧刀600”反装甲型载荷约33磅,而M107型155毫米高爆炮弹载荷约95磅),毁伤效果往往较弱。乌克兰战事表明规模效应依然关键,各国正据此加速炮兵弹药生产。较小载荷限制了对装甲或加固目标的打击效果,而分层反无人机防御体系日益削弱其攻击效能。电子战与天气因素进一步制约其有效性:干扰与欺骗手段普遍存在,低能见度影响传感器性能,风力干扰飞行控制。综上这些限制使巡飞弹药成为传统炮兵的补充而非替代。
巡飞弹药作为重要火力支援资产,可在武装力量体系内优化运用。通过聚焦编制、采购与防护可实现整合优化:编制层面可在炮兵与机动营内组建巡飞弹药排,并选配让连营级单位能在作战区域产生适当效应的改型;采购方面需涵盖短程、中程与远程巡飞弹药混合配置,包括反辐射选项以覆盖不同目标群;防护上需为每个炮位嵌入反无人机与电子战掩护体系。
巡飞弹药最宜理解为增强炮兵规模效应的精确打击层。能有效融合两者的部队将在未来冲突中占据优势,而试图以其替代传统炮兵的部队必将火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