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院士:深度学习已触及天花板,未来将走向第三代人工智能 | CCAI 2019

2019 年 9 月 7 日 AI科技评论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现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还是 CCF 会士、2014 CCF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已至耄耋之年的张钹院士,拥有至高荣誉无数。

而在中国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地发展的背景色中,张钹院士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见证并经历了中国人工智能从一清二白到日益繁荣的历史,因而也更能看清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从而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更科学的建议,这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而言,极具引领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 9 月 21 日-22 日将于青岛召开的 2019 年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 2019)上,担任本届大会荣誉主席的张钹院士,还将带来主题为《走向第三代人工智能》的专题报告,向大家展示其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思考与洞见。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张钹院士在中国人工智能事业最前线耕耘了大半辈子的科研生涯。

1. 以清华为阵地,领衔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新篇章

1978 年之际,在清华大学「专业归队」的号召下,刚经历原自动控制系转型为计算机系的张钹院士等一批教师,通过向国外高校学习,最终确定将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作为其教研组新的专业方向,中国由此开启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

在确定方向后,教研组开展专业建设和教研工作的思路之一同样是向国外高校「取经」。据张钹院士回忆,当时正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习的他,还特意将伊利诺伊大学使用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部复印并寄回国内,「跨国」辅助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起步之初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教研工作。比如说清华大学后来开设的一门叫做「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课程,就是根据他寄回来的材料开设的。

在张钹院士等一众老一辈教师们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所做出的努力下,早期以清华大学为主要阵地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屡结硕果:

  • 1983 年,张钹院士等人的论文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IJCAI)发表,打破了中国学者的论文在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上「零发表」的局面;

  • 1985 年,张钹院士等人创建了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并引进了国内第一台机器人 PUMA560,开启了中国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之路;

  • 1990 年,张钹院士和其他老师一起又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再上了一个台阶。

发展至今,中国人工智能遍地开花,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张钹院士等一众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的耕耘和铺垫。

与此同时,张钹院士更从中国人工智能当下热火朝天的发展态势下看到了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迫切性,在去年六月份领导成立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亲自出任首任院长。

从中国人工智能的白手起家阶段到如今呈日益繁荣之势,张钹院士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依旧在延续.......

2. 功成名就,学术科研与教育事业齐头并进

抛开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一马当先的使命感,对于张钹院士而言,他还有两个非常纯粹的角色: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一直以扎实的基础理论为学术研究特色的张钹院士,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其基于这些研究方向的学术产出也非常之高——共发表 200 余篇论文和 5 部专著,与此同时,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贡献,具体包括:

  • 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熵空间理论,通过代数的方法,系统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求解空间的问题表达、复杂性分析、不同层次空间之间信息、算子及推理机制等的相互转换关系;还进一步提出了统计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拓扑的空间规划方法以及基于关系矩阵的时间规划算法等,极大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在人工智能网络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对当前神经网络模拟人类智能的能力及其局限性,提出了理论论据,并提出了一组新的学习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神经网络的性能。

作为一位教育家,张钹院士自 1959 年走上清华大学教师的岗位后,便一直为教育事业耕耘至今,如今已是桃李满天。对于教育,张钹院士一直秉承着严谨而诚恳的态度,他曾公开提及自己的教学之道: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报告,甚至会议上的发言,他都会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力求做到言之有物,让听众有所收获,并且还需要坚持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上,不断向周围老师和学生学习,这样才有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人师表。

1994 年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 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名誉博士以及获得 2014 CCF 终身成就奖等诸多重量级荣誉,都是张钹院士为学术科研以及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得的来自国内外的嘉奖。

3. 耄耋之年,依旧活跃在人工智能的最前线

已经 84 岁高龄的张钹院士,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然而,年龄在他身上,实实在在证明了「只是一个数字」的道理。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他亲自当院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面又前后成立了 8 个研究中心,他必亲自出席现场,致辞揭牌。

除了关注人工智能在学术界的进展,张钹院士去年更是打入业界,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深醒科技担任首席科学家,同时站在学界和业界的最前线,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索。

不仅如此,无论是在国际人工智能学术顶会上,还是在国内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会议和活动上,都不乏张钹院士演讲的身影。随着中国老一辈人工智能研究者基本上都早已退到人工智能研究的后方,张钹院士始终坚持站在演讲舞台上向后辈研究者传达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观点和见解,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例如就在不久前刚落幕的 IJCAI 2019 上,张钹院士作为老一辈人工智能领军人物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为纪念中国人工智能发展 40 周年特设的圆桌会。会上,张钹院士不仅带领参会者回忆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还与在场的其他几位人工智能研究者们一同探讨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当下人工智能领域对深度学习的热议,张钹院士也都在最近的多场会议或活动的演讲中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包括 AlphaGo 所取得的成绩都极大地鼓舞大家的信心,然而其存在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时至今日依旧只能应用在非常有限的场合,在技术应用层面已接近天花板。

人工智能未来究竟该走向何方?张钹院士在 AI 科技评论对其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结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提出的口号指出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建立可解释性与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第二,打造安全、可靠、可信的人工智能技术;第三,开创创新的人工智能应用。

不久后将在 CCAI 2019 带来《走向第三代人工智能》报告中,张钹院士又能够为我们找到怎样的答案和思路呢?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

  • 《杏坛半世纪——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钹院士》,清华新闻网

  • 《张钹院士在计算机系建系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清华校友网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本文更多内容
登录查看更多
16

相关内容

张钹,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福清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历任清华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知识工程与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个人主页: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9%92%B9/4140426?fr=aladdin
人机对抗智能技术
专知会员服务
183+阅读 · 2020年5月3日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电力人工智能发展报告,33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118+阅读 · 2019年12月25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7+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附PPT)
人工智能学家
72+阅读 · 2019年3月27日
张钹院士: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附报告全文)
走向智能论坛
12+阅读 · 2018年7月1日
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的春天刚刚开始(附PPT)
走向智能论坛
16+阅读 · 2018年5月29日
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如何?
大数据技术
9+阅读 · 2018年4月24日
Conditional BERT Contextual Augmentation
Arxiv
8+阅读 · 2018年12月17日
Arxiv
26+阅读 · 2018年9月21日
Arxiv
4+阅读 · 2018年5月14日
Arxiv
16+阅读 · 2018年2月7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人工智能的现状与未来(附PPT)
人工智能学家
72+阅读 · 2019年3月27日
张钹院士: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附报告全文)
走向智能论坛
12+阅读 · 2018年7月1日
谭铁牛院士:人工智能的春天刚刚开始(附PPT)
走向智能论坛
16+阅读 · 2018年5月29日
国内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现状如何?
大数据技术
9+阅读 · 2018年4月24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