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矮大紧指北》、《细说红楼梦》的蜻蜓FM是怎么做爆款内容的?我们问了这5个问题

2020 年 1 月 8 日 创业邦杂志

2020内容行业究竟该怎么玩,我们先看做出《矮大紧指北》、《细说红楼梦》的「蜻蜓FM」和全网医疗健康第一新媒体的「丁香医生」怎么说。

/01/
做出《矮大紧指北》、《细说红楼梦》的「蜻蜓FM」

蜻蜓FM上线于2011年9月,是国内首家网络音频应用。

截止2019年1月,蜻蜓FM总用户规模突破4.5亿,月活跃用户量1.3亿,日活跃用户2500万,平台收录全国1500家广播电台,认证主播数超35万名,内容覆盖文化、财经、科技、音乐、有声书等多种类型。

最近几年,蜻蜓FM相继为高晓松、梁宏达、蒋勋等名人学者策划了一大批非常火爆的人文类节目,其中梁宏达的《老梁通史》点播量达到8.3亿,蒋勋的《细说红楼梦》点播量达到2.6亿,高晓松的《矮大紧指北》也有1.9亿的点播量。


虽然爆款很难策划和复制,但做内容的人,一定要有爆款思维。

蜻蜓FM是怎么做爆款内容的?我们问了蜻蜓FM内容副总裁郭亮这5个问题:

Q1:内容行业如何做好市场分析和用户需求调研?

内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必须扎根于市场,分四个方面:

第一种情况是,当你还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项目时,你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内容,你要去做市场调研。

第二种情况是,你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想法,但你担心这些想法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不知道和市场上的需求是否符合。你可以带着已有项目到市场中做论证。

第三种情况是,你已经做好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也已经上线了,但是反响不太理想。那么你急需进行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修正和改进。

第四种情况是,不论前三种情况的哪一种,你都需要考虑额外的第四种情况,就是在大的政策环境下,是否支持这个项目,以及在小的环境,就是公司内部战略发展方向上或者短期的战略目标上,是否支持这些项目。


第一种情况,当你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具体的项目,你最近想做一个出来的时候,你该怎么去做市场调研呢?

以蜻蜓FM的经验来看,虽然我们做的是音频行业,但是市场调研,绝不能仅仅限制在音频行业来考虑。

有几个大的方向值得音频行业去参考,比如说在出版方面,最近有哪些出版社的热点图书,特别是民营出版社的一些热点畅销书,跟互联网用户会更贴近一些。

不仅是说你在书店里逛的时候,看到什么样的图书摆在重要的推荐位,这反映了当下整个社会的一种思潮和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出版社的一些出版计划,比如他要推哪一方面的书。

我觉得对前瞻性的关注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跟出版社合作,或者是做跟这个IP相关的一些内容。同时可以把出版社的相关内容推广到影视作品、网络综艺作品、电视热点节目,也可以推到其他的互联网平台,比如说最近知乎有哪些高频的热搜问题、百度有哪些热搜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内容行业的方方面面,他们的动态其实反映了音频上的选题方向。

但是音频跟这些行业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区别,大家一定要注意,就是流量不可以直接兑换

不是说最近微信上有哪些标题当中的热搜词,也不是说哪个畅销书,就可以直接拿过来做选题,因为音频有一个自己行业的特殊性就是可听性,这个可听性包括了内容,也包括了主讲人表达的方式。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虽然听书很受欢迎,但是有一些世界名著其实是非常不适合收听的,比如说查令14街84号,虽然这个名著被拍成大家非常熟悉的电影,但是如果做成有声书是非常不好听的,听两段你就会疯掉的。

比如像百年孤独,最新好像奈飞把他的版权买下来了,要拍美剧,但是实际上它翻译成中文的这个版本,如果直接做有声书并不合适,也许做广播剧是比较合适的等等,这是我拿音频行业来举例子来给大家讲,首先在你没有选题的情况下你该怎么考虑项目的市场调研。


第二种情况就是你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选题,但是你不知道市场上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受欢迎。

  •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市场调研应该是针对同类的竞品做一个分析。比如说在你的友商平台上,跟你要做的这个节目特别类似的东西,他们目前效果到底怎么样,你要认真去分析它的数据,以及销售的营销点在哪里。

  • 第二种就是你的目标用户的调研和信息收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有项目的潜在目标用户,你要给他一个画像,根据这个画像去收集信息。

  • 第三种就是直接在你的平台上做AB test,对用户直接进行项目的AB 2种呈现方式的试验,看哪个流量数据更好,你就可以朝哪个方向去。

以上三种情况,就是到同类的竞品平台上去分析,对目标用户进行调查,以及在你自己的平台上做AB test,回答你已经有了一个项目,该怎么做市场调研。


第三种情况就是你的内容产品已经上线了,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做市场调研?

我建议这个市场调研就是把用户分析的圈层缩得更小,就是直接的用户。比如说我做了一个历史节目要上线,我会在历史频道就同类的其他节目的已购用户来发推送,然后我观察这个数据效果,或者是我直接电话到这些已购用户跟他们取得联系,然后电话访谈。

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经历。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个情感类的节目,当时做完了推送以后,觉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我们就对已购用户发出邀请,用一些奖励来刺激他们来接受我们的市场调查。

让我们特别惊讶的是,居然这个情感类的节目购买的男生占的比例很大,这太令我们惊讶了,因为我们以为情感类的节目都是女生会购买的比较多。特别是我们跟他们做了电话访谈以后,更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关心的细节,我们有针对性的对所有推送都进行了调整,然后重新调整成男生更关心的方向,结果效果就非常好。

前面我说了市场调研的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你没有任何项目的时候该怎么做,第二是已经有了项目该怎么做,第三是项目已经上线了该怎么做。


第四种情况,跟前面三种不是在一个逻辑层面的。第四种,是你做前三种的时候都要兼顾的一个问题,就是大的政策环境导向和公司内部的发展目标,或者无论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对你这个项目是否支持。

大的政策导向,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影视行业了,大家都知道有一些视频平台投资了巨额的钱,结果一个政策下来,这个剧就播不出了,或者说政策发生了调整之后,你要花很多的钱去修改这个剧,这些惨痛的经历有很多,也有一些演员因为出了问题而导致这个剧前功尽弃。

在音频行业也会有这种情况,有一些主播本来数据流量非常好,但是突然因为一些原因而要求节目下架等等。

公司的业务方向,以音频行业为例,大概可以分成流量导向和内容导向两大方向,如果公司说明年的任务就是拉流量,而你做的项目可能对公司的品牌有加持,对收入有加持,但是对流量并不是非常的有利,那你就要考虑调整自己的目标了。

Q2:您怎么看今天的内容付费行业,新机会在哪里?

这个其实是大家共同的痛,也是大家共同的期待。我想说从传统行业来看,教育出版都是付费的,娱乐业也有付费的,但是这些付费都是基于一种比较强的商业逻辑,就是要有刚需、有痛点、有稀缺性,而且高到使人愿意为之花钱的这个程度。

换句话说就是——你这个产品必须能够实实在在的解决到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知识付费有两种焦虑:功能性焦虑和价值性焦虑。

传统类型解决的是用户的功能性焦虑,而人文内容解决的就是价值性焦虑,这个是今天大家对知识付费产生热烈需求的根源,也是平台的价值体现。

价值性焦虑,重点并不在于短期能够让你get到一些技能或者获利,更在于长久的自我更新和积累,以及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解惑,因为事实上人只解决短期的焦虑是没法儿真正获得幸福感的,就像大家说我会做PPT了,会做Excel表了,甚至在职场上我学会了一些跟人沟通的技能,但是我仍然不快乐。

这个东西就像王小波所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的世界是不够的,包括书籍、影视、人文美学的经典IP,这些东西数不胜数,但是能够成为新媒体时代成功的付费产品,目前看来还是非常少数的。

市场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因为大家都还没有找到,我相信随着5G的到来,会越来越容易找到的,内容付费行业其实能够短期快速获利的都已经被错过了,就是大家说过都洗过一遍了,那新机遇到底在哪儿呢?


我个人觉得是在两个方向上:

第一个就是要发掘人们新的一些潜在的需求。是以前没有发觉到的,这个其实需要一些天才性的发现,比如说乔布斯做苹果的时候,之前的手机大家都没有这种触屏,没有说我只用一个手指头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乔布斯就发现大家真的不想再坐在电脑前面了,大家想靠在沙发上举着一个手机,用一个指头就把一切的事情都干了。

那么正是因为乔布斯发现了这个潜在需求,所以他才会把苹果做到真正的全世界的爆款,那如果现在有人能够天才般的发现了内容行业的一些大家潜在的需求,那就是一个新的机会。

这种天才般的潜在需求的发现,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那我们凡夫俗子能做什么呢?

我觉得第二个方向,我们要想发现新的机会就是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到让消费者觉得用户体验更好。

比如说,我个人觉得现在音频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非常逆人性的,不光内容上是逆人性的,选题上是逆人性的,学习的过程是逆人性的,包括收听的感受都是逆人性的,我觉得这个其实很难坚持下去。

即使商业上很成功了,把东西卖出去了,但是大家的用户体验不好,其实对后续的销售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这一点咱们在自己购买健身卡的时候就有这种感受。如果你买了健身卡,其实让你不愿意去的,除了个人懒惰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你在健身的过程中特别痛苦,你分泌的多巴胺不足以平衡你因为健身而产生的各种痛苦,以至于你的身体有一个潜在的记忆,这个记忆会阻止你再去健身房。

我觉得付费节目也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让学习变得特别枯燥,八股式的一些定式,这不是一种长久的成功方式,虽然目前看短暂是成功的,但还是要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顺人性,因为所有通过音频想学习的人,其实都是不愿意做逆人性的事情。如果他要愿意做逆人性的事情,他早就抱着书本去学习了。

所以我觉得,让收听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分泌的全都是多巴胺,那用户过后才会愿意来继续收听这个音频的课程


Q3:做内容,如何充分利用好外部流量?

我觉得首先要区分平台,你是平台型的公司,还是CP型的公司。

如果你是一个平台型的公司,那么你自有的流量可以大量消化好内容,所以外部的流量是作为一个补充,是对用户拉新和内容精准营销而服务的,而且大概率的就是会有专门的团队去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准传播中的关键节点,比如找对平台和KOL,让内容和目标用户如涓涓细流汇集到这个平台中来。

如果你是一个CP型的公司,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依靠平台流量和外部流量,为每个内容产品清晰的定位,让平台能够快速的圈定用户,这是必须的。

而有一些公司在和平台合作以外,也会自建垂直平台和渠道,用于用户积累和内容的分发,这就需要借力平台与外部流量空间,比如说通过平台的流量部分回流,用户以及充分利用双微、抖音等等这些渠道把目标用户导流到自己的平台当中来。

Q4:缺乏大咖资源的普通公司,怎样做好内容?

大咖的资源是品牌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以及结果,所以缺乏大咖资源的普通公司,它相对的在资金支持、风险控制、人力成本等等方面都更需要精打细算,所以更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内容战略和具体操作的方法论。

在行业巨头或者有资源垄断地位的公司的压力下,普通公司要做的内容确实要考虑更多,但是应该说仍然是有优势和机会,可以去利用和研究的。

首先,大咖通常就意味着,成本比较高。

所以无论是启动资金,还是配套的团队,以及中间的各种权益的确认,这个产品的打造,还有用户的反馈和服务等等。

而不做大咖的公司就可以轻装上阵,从启动到产品上线,做中咖、小咖,甚至是垂直类的好内容,它就意味着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到内容和服务本身,而不需要从产品的速度、灵活度还是投入的产出比上,都可以更方便地去尝试和调整自己。

第二,虽然看起来内容付费市场上已经是一片红海了,但是真正的需求还是没有被完全满足。

中小公司就需要找到自己切入点,不要做没有针对性的内容,更不要企图去贪多求全,很多垂类的领域,传统的付费行业,这么多年依然存活的非常好,而且等待新形态的付费产业去升级,比如说教育、儿童、财经这些细分的赛道,这些又可以更垂直的细分出二级赛道、三级赛道等。

第三,很多大公司做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在垂直领域是没法做到完全深耕的,而且这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多的分层、细分领域、其需求服务会非常的复杂,所以大公司一般都是做那种大的产品。所谓的爆款产品,就是给很多CP和中小公司留下一个更多的空间。

这个方面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垂类的内容做一个深入的钻研,就是需要做到比同行专业,用自己的专业去判断市场,去签约主播,去影响用户,专业的同时也要撬动大咖和平台,然后如果你更懂内容和营销的话,这些主播就会放心地跟你合作,而商业上的这个信任是需要以这个为前提的。

第四,公司或者团队要成功,最终考验的还是产品,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大咖,但是成功的产品出来之后,可能会吸引大咖来跟你合作。

我觉得产品能否成功,根本不在于是否有大咖,而在于你的用户、你能影响到的用户、你能吸引到的用户跟你所推的内容产品是否匹配。只要高匹配度的话,投入产出比都会非常高的,而做大咖其实我觉得只是综合性的大品牌适合去做。


Q5:怎样做好内容的精准营销?

在内容进入策划阶段的时候,其实就应该知道这些内容是为哪些用户而做的,现在很难有适合所有人的一款产品。

尤其是在内容和知识层面,因为涉及到的人有不同种类的需求,就像功用性的需求,还是价值性的需求等等,它是不一样的。

所以,精准营销的前提就是前期的精准定位,你需要了解你的用户可能会在哪些地方出现,然后想办法让他们跟你的产品和内容发生关联。

所以早期的目标用户分析其实就已经大致框定了用户是谁、特征是什么样的、大概在什么地方能找到他们。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平台在做蒋勋细说红楼梦的时候,面向的应该是以:

女性为主
对人文艺术有基本的了解
并且喜欢感性的同时
愿意花钱花时间来解决价值性焦虑
然后对审美有自己的极高的要求

这样一类人群,他们的年龄、学历、消费习惯等等特征已经决定了,那么我们就需要设定一些路径去找到他们。

比如在自己的平台,我可以假设这部分用户:

他会同时关注哪些内容
他们大概率会在什么时间段使用产品
以及这样的用户喜欢什么样的文案视觉
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会被什么样的节目形态所打动等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大用户群中先筛选出这个特定的人群,然后再用直接推送和触达的方式去影响他们。

那么在全网就需要确认这些用户会分别在哪些特定的平台,比如微博、抖音、各种社群、公号等等,然后思考怎么样去影响他们。

这一方面是不同于站内的,要影响站外的用户就要更多地考虑到联络、传播的方式和路径,结合这个特定人群中的平台或者方式来找到传播的节点,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网络上的KOL,特别是内容用户高度匹配的意见领袖,他们会给营销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还有就是用户关注内容型的产品,其实有两种。

  • 一种就是只看内容,根本不在乎这个内容是由谁来说的;
  • 另一种就是非常看重人,只要是这个人,不管他讲什么,他做什么我都要买。

这两种用户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在做精准营销的时候,这两种情况要区分去对待的。


蜻蜓FM内容副总裁郭亮 《爆款内容方法论》,⬇️⬇️扫码即刻了解。


/02/
全网医疗健康第一新媒体的「丁香医生」

截止2019年12月,丁香医生的全网用户数量是3500万左右,每月曝光量达到2亿人次,年阅读量达到30亿次。

单微信,已经是一个超 1000 万粉丝量的帐号,近一年的百万加文章有 30 多篇,次图文也几乎篇篇 10 万加或接近 10 万加,微博粉丝达到280多万,丁香医生知乎账号已经成为第一大机构号,同时也是知乎第一大账号。

很多人非常好奇,丁香医生是如何在微博、知乎上成为大号的?如何持续生产好内容?如何把握用户心理的?

为了解答大家的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丁香医生新媒体总监王辘,问了她5个问题。

Q1:丁香医生打造多个成功账号的方法论有哪些?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给大家分享。

第一点,首先你想打造出一个成功的账号,要把握相应平台的红利期。

不论是丁香医生最开始做微信公众号也好,还是做知乎机构号,还是做抖音的官方账号,其实都是在一个主流相对比较有红利的时期去入驻的。

选择红利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比较早期能够在红利还没有完全到顶的时候去做更多的尝试,去做更多的体验和运营,其实给整个团队在对这个平台的认知上,包括说对内容的调整上有更多的时间。

第二点,当你选好了一个平台的时候,要做的一件事情必然是去研究这个平台的用户特点。

要结合自己品牌所在的内容领域的特性和平台特点,然后去根据这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去调整内容要呈现的账号形象。

平台的一些用户特征和内容特征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有更多的发展和调整的,这个时间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两年,但是给到我们启示是,在任何平台去做运营,不能默认用户是不变的,也不能默认自己的内容是不变的。

第三点,多个账号,多,可能本身并不是目的。

我们并不是奔着说去运营尽可能多的账号,来做账号运营的,其实核心应该在于我们是不是知道不同账号的特定内容、风格和定位,以及这个内容背后所针对的目标用户人群是不是足够清晰。当我们的不同目标人群之间的风格相对清晰的时候,多账号之间的矩阵和内容差异性才显现的出来。

第四点,能够打造多个成功账号,其实代表的是,方法的持续复用性。

我们团队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基因和思维方式,就是比较思维导向,我们做内容的过程以及做运营的过程中都是相对比较理性,比较数据驱动的。

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去获取很多关于读者、关于用户的很多互动数据,然后去做一些能控制变量的实验,可能按照一个季度、一个月、甚至是一个礼拜这样的周期,不断去分析我们自己在运营过程中做对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

这是一个相对比较考验耐心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想要打造多个账号,有一点是不能着急,要相对有步调、有节奏的去做,然后要有更好的变通性去调整,然后慢慢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用户的传播规律,或者说读者对于我们内容的具体需求就会变得比较清晰起来。

所以总的来说,以上四点是我觉得能够做出多个成功账号的核心方法。

第一把握红利期。第二要研究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第三,要有清晰的差异化目标用户人群。第四,要学会用好数据。


Q2:出产好内容需要时间,丁香医生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做好内容确实是需要时间的,像大家经常能够看到我们丁香医生在一些比较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上响应速度会比较快,而且也能相应做出一些传播量比较好的内容。

我想说的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做对的事情不仅仅是快,其实整个团队做了很多其他的准备,给大家分享两个点。

第一点,首先我们是一个持续在做内容储备的团队。

我们是怎么做储备的呢?我们大概从2014年刚开始做健康这个方向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计划地搭建和丰富我们自己的内容库。

当时我们邀请了全国不同科室、不同专业方向的医生,然后针对我们所罗列出来的疾病数,这个库里边的关于疾病、关于药物、关于一些健康需求、问题场景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的Q&A健康问答知识库,然后把相应的疾病或药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做的,每一条回答都做了整理,然后做了审核相关的编辑工作。

我们的健康内容知识库,其实到现在也一直还在不断的往里填充和丰富,因为在这个时间发展过程中,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点,遇到一些新的相应事件,然后这个库存里边如果没有,我们就会再一次去往里边去做填充。

提供这些健康问答知识点的医生,日常也被我们团队所维护和运营着,等到有相应的事件,或者说话题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其实首先会做的一件事情,是去我们的知识库里去查询,看有没有我们基本已经梳理好了的相应内容,在库里做筛选。

如果一个比较大的团队里没有相对清晰的流程,去确定某一个选题跟或者不跟,或者怎么跟,然后谁来跟,然后什么时间跟什么时候发,那么这个团队就会手忙脚乱。

同时我们也会找一些日常配合度默契度比较高的医生,对他们进行快速的针对相应事件的一些采访,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更新的或者说更多的分析点、有思考点的内容,这样就可以快速写出一篇新的内容,呈现给读者的才是一篇基于某一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梳理出来的科普文章。

整个过程在整个团队里操作起来就比较不慌,这里边我们花的时间不是写一篇文章当下的几个小时时间,而是我们这背后几年时间的沉淀,好内容需要时间,我想说的是,更多是长期的一个储备量。

第二点,好内容需要时间,但有时候又需要做出紧急响应,就是这个热点做或者不做的时候,我们团队会觉得,如何做决策,这个能力其实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我们在医疗健康这个领域里其实有比较多的经验,知道其实随时会发生一些公共卫生事件,所以我们本身团队就是一个有医学背景的团队,我们借鉴了临床上在妇产科专业里,他们在临床上的医疗决策的DDI机制,这个机制帮助我们去梳理,梳出来遇到热点的时候,团队里边怎么配合。

分享一张我们的决策流程图:


这张图就是我们在一些场合给大家分享过的丁香医生团队的DDI制,它的流程从上往下大致是:首先我们整个团队的同学,其实每个人日常都保持着比较高的警惕和敏感度,在各种社交平台和新闻平台上去感知一些跟我们相关的热点,当大家任何一个人发现热点的时候,就会带回团队来讨论。然后我们会比较有意识地去从六个方面,想这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跟以及要怎么样跟。

那六个点就是实锤,意思就是这件事情已经有一些相关的官方机构发表了相关的信息,不再仅仅是网友或者一些民间的揣测,这个叫实锤

接下来如果这件事情在全网有一定的热度,但是它跟医疗健康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民生新闻,或者说是一个财经新闻的热点,或者说仅仅是一个娱乐热点,那我们可能就会选择不跟。

我们在决定热点跟进与否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个话题的跟进是否会潜在一些舆论风险或者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我们会根据热点它所在的社交平台,这个热度到底有多高的情况来决定怎么跟,比方说可能仅仅是在微博小范围有一定的热度,或者仅仅在知乎有热度,或者说它其实已经在知乎、微博、微信、全网各个媒体都有热度,这样跟进的方式会有差异。

最后第六点是,现在我们的知识库里边是否有一定的储备知识,足够支撑我们快速去做出这样的内容,还有就是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事件,它的热度并不是非常的高,但是在我们整个团队评估下来,在相应的健康话题上代表丁香医生这样一个身份去进行发声,它可能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或者说对于大众这种责任感的一种交付的时候,我们也会选择尽可能多的去发声,去让大众知道更多的信息,去弥补大众老百姓和一些专业信息之间的这种信息差。

这六个要点,我们整体都做了一个快速的判断和梳理之后,我们就会决定一个已经实锤且没有风险且热度比较高,我们有比较相关的健康热点,然后我们手头知识库里面有素材,我们就会决定快速跟。通常这样一篇稿子,团队几个人写作就可以在两个小时之内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出来,至少会发布在微信、知乎和微博各个渠道上。

如果我们手头拥有的知识库素材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找多个专家了解相应的事件,去获取更多的实锤信息的话,我们就会选择这个跟进速度可以慢一点,大概可以做一个预判是在一天之内,让这件事情有一个进展的梳理和呈现。

还有可能就是其实这个热点并不是特别热,或者说我们在这个事件本身里边能够给到大众有价值、有意义的观点和素材并没有特别充分,那我们会考虑暂时不跟,然后保持一种观望的状态。我们负责运营的同学,会对这件事情保持持续的跟进,也会通过我们的渠道去了解专家是否依然对这件事情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解读,包括不排除去深挖当事人背后一些跟我们能够获得的一些素材和故事,然后这个稿子可能会在几天之内决定是否有一个深度报道的呈现。

基本上我们团队在遇到一些热点事件的时候,会选择这种有序的决策机制,去推进这个事情,然后在每一步里边都有相应的信息责任人。好内容需要时间,但在你有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机制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里边所花的时间尽可能去缩减,去节省,去提高这件事情的效率。


Q3:在抖音该怎么样做知识类内容,或者说知识类内容在泛娱乐为主的平台该怎么做?

抖音上能看到比较多的视频,他的基调确实是相对比较轻松、比较娱乐化的,但是如果大家有一些跟抖音平台方、运营方打交道和接触的经验的话,其实大家应该有了解到,抖音官方现在是非常鼓励内容创作者、内容生产者去生产知识型内容的。包括说健康医疗、母婴、科技、运动、体育等等,这个平台其实除了发娱乐的内容,它本身就是在鼓励做知识型内容的,那么知识型内容怎么做呢?

其实从我们丁香医生最开始尝试去做知识型的内容到现在,已经有快两年多三年的时间了,之前的内容它有不同的做法,这个做法其实是我们随着平台的成长和改变和规则调整一点一点摸索起来的。

抖音其实我想额外分享的就是,它是一个规则调整和运营策略调整、变化节奏很快的产品,它的功能迭代和升级整体的速度都是比较敏捷的,所以很可能在这个如何在抖音上做好执行内容的分享里边,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固定不变的一直管用下去,很多旧的方法可能到现在已经都很可能快速被淘汰,那么想做好、想在抖音这个平台上做好内容,每个内容生产者的净化能力是比较重要的。


具体来说抖音上知识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最简单的生产,成本最低的,第三种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生产成本也比较高的,然后中间第二种可能是他们两者之间的过渡期

第一种最简单的就是,其实可以做一个相对简单的单人单场景、固定场景的口播式的输出,也就是说以一个相对有专业身份呈现的一个人物、一个老师也好、医生也好,然后对着镜头把某一个知识点用比较简单的口语化的稿子,把这个内容表述出来,只要这个知识点选在大众感兴趣的点上,这个知识的输出在平台上就基本成立,是有机会被平台推荐和推送给更多观众的。

这个操作的好处,就是生产成本很低,只要首先准备好相应的文字稿,然后出境的人物不恐惧镜头,这个内容就可以成体系的一点一点一条一条的做下去,但是缺点就在于,人物的风格和语言特征,或者这整个视频的趣味性相对有所欠缺。

这种简单的正经科普之后,如果想要进阶升级一下,就可以考虑第二种,第二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简单的趣味式科普。人物同样还是可以保持相对简单的一个或两个人物,然后镜头、场景比较单一,但是这里边可以把台词修改的更趣味点,增加一些比喻、增加一些段子、或者增加一些笑话和笑点、或者埋一些包袱。

然后稍微再复杂一点的,可以往里边增加一些人物习惯性的动作或者习惯性的口头禅、或者重复性的一些音乐背景或者节奏,来调节知识点和整个内容之间趣味性的这个节奏。如果在第二种视频制作过程中,想要再增加难度,其实也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趣味化的字幕,增加一些动画,增加一些网络的素材和配图,放在开头或放在结尾去呈现,这些都可以在操作过程中根据自己内容的实际需求去调整。

第三种其实就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比较难的,也是我们丁香医生最近栏目里在引用的整个视频创作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仅仅是科普或者说场景是科普,或者说剧情是科普。

在这种剧情式的科普里边,我们除了每次做策划的时候,想好今天要呈现的核心科普知识点以外,我们还会设计一个大的事情背景,这个背景通常就是发生在任何一种类型的人物关系,可能发生在任何一种场景里边,办公室、卫生间、家庭、公交车、地铁上这种场景,然后有各种角色,比方说有老板和员工,有陌生人,有商贩和客人,有家庭里边的父女,父子,母女等,然后我们为我们的田太医增加了一种出场方式,就是给这个人物增加了一定的人数,他就会跳出前两种,到这种固定在棚内的单一场景,出现在别人的场景里边,然后太医驾到,当他出现的时候音乐和相应的节奏就会做调整,这个时候把我们相应的科普知识点在一个场景里面去抛出,也就是场景是科普的核心。

后来我们在做这种场景的过程中,更多的去调用我们的用户、我们的观众对于视频,包括对于田太医整个个人形象的认知,我们通常还会在结尾增加一个延伸就是科普以外的衍生剧情,这个剧情往往是搞笑的,或者说反差的,或者说出人意料的,整个视频带给大家的趣味性、娱乐性,幽默感就会更进一步,对于丁香医生这个内容的认知就会更强。

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编导和策划同学,就会不断的去学习和摸索和洞察更多的人物关系,洞察更多的生活中健康场景,以及去积累一些随着社交媒体上一些热点话题变动,或者说新产生的一些网络热门词汇去增加到视频里边,这些细节都是我们慢慢摸索和累积出来的。

综合来说,大家如果想在抖音这个平台里同样去深耕某个领域的知识、内容,不妨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去做第三种,相对来说最复杂的有剧情的这个类型,可以从最开始的基本的文案打磨和口语化的输出开始,然后一点一点去增加这里面的趣味性。


Q4:对于内容的翻新,丁香医生是怎么做的? 

其实做任何内容,它都有一定的周期,我们其实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思考到这个问题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回答,一个是首先内容的话题是可以拓展的。第二个是内容的形式是可以翻新的。

内容话题拓展的意思就是,丁香医生最早开始其实会把自己的内容设定在医学知识或者说医疗知识这个层面,然后做到一两年之后,我们会把医学这个词往健康方向去拓展和延伸,然后开始增加了更多健康、泛健康、泛生活、生活方式、生活技巧、生活小窍门、生活辟谣的内容进来,不局限我们仅仅去做医学或医疗相关的这种强硬核的知识。

然后我们还会在健康基础上再做一次升级,把这个内容的边界又再一次拓展到了生命,生命意思就是,包括像生命权、人权、罕见病、罕见病背后的一种人文关怀的故事。挺重要的第一点就是大家首先不要给自己的内容设定边界,说我这内容做完了之后就没有了,就只能炒冷饭了,其实不是,很可能是你自己没有把自己的内容边界打开。

还有一个就是要循序渐进的去对你的内容形式进行迭代和复杂化,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内容和内容之间的生产成本,制作成本投入的差异的,我们团队里边非常不提倡,大跃进式的创新,大跃进式的去改变内容形式。

所以更多渐进式的创新就发生在一些小的形式的迭代上,比方说我们做那种最开始做六七百字的短文、字段、文章。

然后慢慢的我们会开始做1500字到3000字左右的长的知识科普文,最开始我们会去做只有一个知识点的短科普,然后慢慢的我们会做多个知识点的盒子类科普,然后再慢慢的会在科普的基础上去挖掘用户场景,挖掘这里边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一些故事非虚构性的内容可以做到6000字到1万多字。

而且故事中的一些照片是可以通过插画的形式来配合呈现的,相应内容可能就变成了带有插画配图的科普图文,然后再慢慢的我们会发现,科普图文里边的图片可以整体去梳理故事线,去改编成短的条漫内容,然后再慢慢变成长条漫内容。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有一档最早的栏目,叫做亲历者,就是亲身经历过像类似于割包皮,类似于无痛分娩,类似于痔疮手术,就是这些故事的一些用户他们的真实故事、亲历者的故事,做一个文字栏目,然后第二次我们对这个文字栏目组了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它就会变成侵略者式的条漫栏目。

这种形式分析其实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把A内容简单意义上的处理成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我们整个团队对于内容、对于剧情,对于经典的三幕剧或者十五节拍方法的一些影视剧创作方法,或者说漫画创作方法一些方法的迭代,然后再去运用。内容形式翻新,我的理解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内容方法的运用,更多的负荷,然后这里边会有更多跨学科,跨界跨领域的一些技巧,会慢慢的综合和融合到一起,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过程,只是内容创新它是相对长线的。

再者说内容翻新,尤其是在我们做健康内容这一块儿,很讲究一些话题选题的接入点,以心源性猝死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其实很多大众是很难关注到这样一个疾病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点,那我们在这边做的翻新是什么,其实是为这个知识点找一个相对更细和更受大家关注的切入点,让这个知识点有了再一次大声量的传播,这也是一种内容的翻新。



Q5:如果出现人员变动,人设(调性)该如何保持?

丁香医生在做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刻意的去打造虚拟人设,我们其实没有太在人设这件事情上花时间。

我们大约在2016年到2017年短暂的推过几个公众号的虚拟人设,但是后来就取消了,取消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考虑到我们更多的希望用户能够记住的是丁香医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品牌形象,作为一个品牌去被感知以及被喜爱被信赖,而不是记住某几个虚拟人设。

首先第一点是我们不会在打造人设这件事情上花过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尽可能保证了丁香医生输出的内容,有一定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有语言表述习惯的一些统一性,这里边我们会重点抓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内容策划和运营团队的负责同学,是需要持续的把团队里边固有的工作方法,一些运营技巧去沉淀和梳理出来的。

要形成我们统一的运营风格指南,这里边包括对一些知识点的解读要求、以及对一些常用的俏皮话、或者说常用的段子梗的运营,我们都会沉淀和记录下来,有新人入职的时候,他首先会有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新人教学,我们基本能保证大家对于丁香医生整体内容的风格,有一个整体一致的认知。

如果觉得风格上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他的带教老师也会对他进行训练和调整,大概三个月的时间之内,这个风格是可以尽可能快的磨合到一致的。

第二个要点是,在这样一个PGC的内容团队做招聘,做团队建设的时候,管理者就有必要去考虑到你在设定岗位要求的时候,以及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是否会去考察候选人。

我们团队是倾向于录用相对来说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强的新人,有一些语言风格非常的个性化,非常独特,跟整个团队非常不一致的新人,有时候往往就会比较遗憾,我们可能从最一开始也不一定会考虑录用。

第三个要点,就是当整个团队生产的内容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是比较鼓励去做不同差异化栏目化的生产和运营的,在整体内容里边,如果能够保持一档栏目的内容,它的整体调性和运营规范是一致的,不同栏目和不同栏目之间保持相应的差异化,我们觉得也是没有大问题的。

所以核心就是团队在输出内容的方法上以及团队建设和组织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明文规定的标准,让大家可以去比对,去验收自己是否跟团队整体要的调性和风格一致。


丁香医生新媒体总监王辘 《如何在微博、知乎上成为大号》,⬇️⬇️扫码即刻了解。


/03/
2020年内容行业究竟怎么玩

蜻蜓FM内容副总裁郭亮丁香医生新媒体总监王辘满满的干货,有没有解答你的问题?

2020年的内容行业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新趋势,我想2019是非常值得复盘的一年。

为了增加复盘样本,创业邦在2019年对内容行业的6家明星企业进行了采访,形成了《2019内容行业全复盘》专栏,只为让你看到一系列复杂但又规律可循的变化趋势,找出失败的潜在原因,定位成功的关键之处。

这6家内容明星企业除了蜻蜓FM、丁香医生,还有:

如果你还问我2020年的内容行业究竟会怎样,我认为在“万物皆可内容”趋势的推动下,更灵活、更便捷的内容创作方式的诞生,几乎只是个时间问题。

希望你在学习了这6个内容行业佼佼者的案例之后,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打造出你专属的独特的内容方法论!

原价 239 元,现在只需119元
即刻get√2019内容行业全复盘》专栏
内含6家内容行业操盘手的一手干货!!!

想快速get√6个 内容明星企业操盘手的全复盘,震撼课程大纲奉上:

- 课程大纲 -
原价 239 元,现在只需119元
即刻get√2019内容行业全复盘》专栏
内含6家内容行业操盘手的一手干货!!!



其他问题Q&A

Q.购买后,如何开始学习?
A:方法1【推荐】:搜索关注微信服务号“创业邦星际学院”,在右下角菜单“我的课程”中能查看到你购买过的所有课程,打开课程随时学习,不限时间、不限次数;

(VIP-快速听课入口,扫码进入)

方法2:下载创业邦APP,在已购商品中直接学习。

有疑问添加微信(ID:RomaticAngela),邦妹随时恭候。

戳阅读原文, 只需119元,即刻get√2019内容行业全复盘》专栏,内含6家内容行业操盘手的一手干货!!!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蜻蜓.FM是中国第一音频APP,日活跃用户量1000万,2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官网: 蜻蜓fm在线收听;微信公众账号:qingtingfm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人工智能2020:落地挑战与应对 》56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95+阅读 · 2020年3月8日
广东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65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8+阅读 · 2020年1月26日
【书籍推荐】简洁的Python编程(Clean Python),附274页pdf
专知会员服务
173+阅读 · 2020年1月1日
为什么所有人都报了这个虐人到哭的训练营?!
人工智能头条
5+阅读 · 2019年5月15日
我是怎么走上推荐系统这条(不归)路的……
全球人工智能
11+阅读 · 2019年4月9日
三安光电到底发生了什么?
商业人物
7+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当我们在读书时,我们在读什么?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3+阅读 · 2018年3月19日
看完后,别再说自己不懂用户画像了
R语言中文社区
15+阅读 · 2017年8月28日
你以为自己真的了解用户画像?其实猫腻可多了
THU数据派
8+阅读 · 2017年7月12日
Geometr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10+阅读 · 2019年9月11日
Arxiv
5+阅读 · 2018年5月5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为什么所有人都报了这个虐人到哭的训练营?!
人工智能头条
5+阅读 · 2019年5月15日
我是怎么走上推荐系统这条(不归)路的……
全球人工智能
11+阅读 · 2019年4月9日
三安光电到底发生了什么?
商业人物
7+阅读 · 2019年1月28日
当我们在读书时,我们在读什么?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3+阅读 · 2018年3月19日
看完后,别再说自己不懂用户画像了
R语言中文社区
15+阅读 · 2017年8月28日
你以为自己真的了解用户画像?其实猫腻可多了
THU数据派
8+阅读 · 2017年7月12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