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中对抗标志着南亚首次大规模无人机战争——预示未来冲突形态的转折点。
2025年5月6日至10日,帕哈尔加姆恐怖袭击引发的印巴冲突中,夜空被攻击型无人机充斥,这成为南亚首次高强度无人机战争实例。此次对抗凸显空中力量在未来印巴冲突中的核心地位。印度通过"红铅行动"实施反击,无人机首次成为印巴争端的前沿攻防核心。
双方采用截然不同的无人机战术:巴基斯坦试图以数量压制印度防空能力,而印度则侧重精确打击。印方无人机对巴军事基础设施实施定点清除,并用于压制敌方防空(AD)资产。
从近期地缘政治冲突中汲取经验——俄乌战争提供了一个核心启示,即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高度融合性。这一趋势正在印巴对抗中复现。此次冲突中空域的主导地位使其地理范围远超1999年卡吉尔战争。
在此次冲突中,巴基斯坦部署数百架无人机实施饱和攻击,意图瘫痪印度军民基础设施。据报告显示,巴方累计投放超600架无人机,其中2025年5月7日至8日夜间集中发射约350-400架,主要使用土耳其供应的"拜克·伊哈"自杀式无人机与"阿西斯加德·松加尔"攻击型无人机。
印军依托多层防空体系拦截攻击,其关键在于整合空军"综合空域指挥控制系统"(IACCS)与陆军"阿卡什蒂尔"(Akashteer)系统的协同运作。防御体系包含S-400"凯旋"防空系统、"巴拉克-8"中程防空系统、L-70/ZU-23mm双管高炮、"阿卡什"防空导弹及"佩乔拉"防空导弹系统,形成多层次拦截网络。
印度军用无人机体系由国产装备、以色列进口系统、印以企业联合生产型号及美国未来数年计划交付的增强型装备共同构成。
尽管无官方数据,但报告显示印军现役无人机规模约2000-2500架,随着采购订单落实与本土产能提升,该数字将持续增长。
印度国产无人机包括Solar Industries与ZMotion联合开发的"纳加斯特拉"(Nagastra)巡飞弹药,以及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研发的"鲁斯托姆"(Rustom)、"尼尚特"(Nishant)与"拉克什亚-1"(Lakshya-1)侦察无人机。
在"红铅行动"中,印军使用"哈洛普"(Harop)无人机对巴方三处军事基础设施实施打击。
以色列制侦察系统构成印度无人机武库核心,包括IAI"搜索者"(Searcher)与"苍鹭"(Heron)。此外,印军采购了以色列原产的"哈比"(Harpy)与"哈洛普"(Harop)巡飞弹药。基于"哈比"改进的"天袭者"(Sky-Striker)现由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与印度班加罗尔Alpha Design公司合资生产。
在"红铅行动"中,"哈洛普"无人机承担精确打击任务,而"哈比"无人机则执行"压制敌方防空"(SEAD)战术。
2024年,印度与通用原子公司签署协议采购31架MQ-9 B"捕食者"无人机以强化作战能力,预计四年内完成交付。
巴基斯坦无人机体系由国产装备与中国、土耳其供应型号共同构成。据报告显示(未经证实),巴无人机总数逾千架。
国产机型包括"布拉克"(Burraq)与"沙普尔"(Shahpar)。"布拉克"系巴基斯坦2009年在中国支持下首款自主研发无人机,初期仅具备情报、监视与侦察(ISR)功能,现已升级攻击能力。"沙普尔"作为中高空长航时作战无人机已迭代三次,据称具备30小时续航与500公斤载荷能力,虽宣称性能卓越,但尚未验证。
巴基斯坦无人机编队还包含中国"翼龙-4"(CH-4)、土耳其"拜克·伊哈"自杀式无人机、"阿西斯加德·松加尔"攻击型无人机及"拜拉克塔尔"(Bayraktar)系列。
巴无人机核心基地位于旁遮普省恰克瓦尔穆里德,该基地部署着"沙普尔"、"布拉克"与"拜拉克塔尔"主力机群。
印度通过与以色列联合研发与制造多型国产无人机。巴基斯坦凭借与土耳其等的紧密合作,可能获得技术升级与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其无人机项目发展。
当前态势下,无人机与空域主导权仍将占据印巴未来冲突的核心。相较于战斗机,无人机的低成本特性使其必将在未来冲突升级中被纳入战术与战略考量。此外,兼具侦察与打击的双重用途能力进一步强化其对军事规划者的吸引力。
巴基斯坦可能基于当前冲突经验,通过部署数量更多、性能更优的无人机群压制印度防空体系,改变未来空权动态。
对南亚而言,无人机提供了核门槛下的升级机制,这一趋势将持续存在且必须予以管控。空域主导权将成为未来印巴摩擦的核心战场。
参考来源:orf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