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全面爆发,标志着欧洲长期奉行"去大规模常规战争化"安全范式的根本性颠覆。这场冲击不仅重振欧洲防务政策,更催化乌克兰国防能力的紧急重构——最具代表性的是本土无人机产业。本文通过"被动创新"框架审视乌克兰无人机产业的演进:其技术进步非由长期战略或商业雄心驱动,而是迫于生存威胁的即时需求。战前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与高素质IT人才储备奠定根基,而产业爆发性增长则源于五大驱动力:全民志愿动员浪潮、快速通道式政府改革、精准采购激励政策、资本强制留存机制以及促进技术转移的国际合作。这些力量共同激活跨越军民领域的分布式创新生态系统。乌克兰实践展示国防创新的混合模式——生存需求激发民间创业与国家支持体系协同塑造高响应性战时经济。该案例为理解社会如何在极端地缘压力下快速转向技术自主提供普适性洞见。
冷战结束后(尤以2000年代初为转折点),多数欧洲政府奉行"欧陆大规模军事冲突几无可能"的战略预设。安全学说日益聚焦反恐、维和挑战及网络攻击等"现代威胁"的适应性策略(Andreas & Price, 2001; Bailes, 2005; Caudle, 2009; Tuukkanen, 2011),而非常规战争准备。由此导致防务能力系统性退化,社会支出与经济现代化优先于战备建设(Cusack, 2006),此现象通称"和平红利"(Gleditsch等, 1996)。
该战略自满植根于"未来冲突将限于边缘区域"的误判,认为欧洲本土受直接威胁概率极低。军事储备遂削减至仅够支撑短期低烈度行动的水平(Mészáros, 2024)。2022年2月俄联邦全面侵乌彻底打破此既定范式。战争倒逼防务政策重置,推动欧洲多国启动冷战后首次国防工业全面现代化扩军。这些发展凸显军事创新的关键作用——尤其在战时紧急需求跨越常规采办与研发流程的特殊情境。
全面战争前,乌克兰拥有强劲的民用科技生态,涵盖活跃的IT产业与新兴初创文化。但军用技术研发(尤其无人航空系统UAS领域)长期面临投入不足与发展滞后困境(Bilousova等, 2024; Gryga & Ryzhkova, 2022)。尽管2014年后出现Athlon Avia、Aerorozvidka等私营企业创新尝试,无人机技术的广泛研发仍受制于官僚低效与政府投入局限。冲突升级迅速改变格局:面对生存威胁与常规军力显著劣势,乌克兰动员工程师、技术专家、爱好者及志愿者等多元社会力量,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以增强攻防无人机能力。
无人机产业在产量与技术多样性维度的爆发式增长,呈现典型的"被动创新"模式。如Banks(2013)理论所阐释,此类创新非由商业野心或战略规划驱动,而是迫于紧急需求。尽管组织间竞争(DeVore, 2020)或疫情驱动的收入韧性(Bellini & Raglianti, 2023)可能催生被动创新者,乌克兰草根创新生态的核心燃料是爱国主义与生死存亡挑战(Kutsenko, 2025; Stepanenko & Stewart, 2025)。更具启示性的是:精准政策举措在支持自组织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此积极发展在战争初期实属难能可贵。
本研究以乌克兰无人机(UAV)产业演进为案例,解析极端条件下的战时创新机制。聚焦分布式需求驱动型创新生态如何从零星企业爆发式扩展至超200家活跃生产商(Bilousova等, 2024)。基于"被动创新"理论透镜,剖析政府政策、草根创业、志愿网络与国际支持的协同作用。研究贡献在于:揭示乌克兰发展的触发机制,阐释多元主体互动达成社会韧性的路径,强调政策对自组织进程的赋能作用(常由个体与志愿者自发启动),同时凸显政策措施在产业转型中的奠基性价值。
全文结构如下:第二节综述相关既往研究;第三节解析乌克兰无人机产业崛起的决定性前置条件;第四节论述激励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第五节聚焦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易的倡议;第六节阐释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NGO)的关键作用;第七节总结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