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争背景下,三年间,乌克兰培育出以无人系统为核心的敏捷创新型国防科技生态。本报告基于对乌官员、企业家及军官的数十次访谈,揭示这场战争高压下的转型历程。它为美国及其盟友提炼核心启示:任何备战未来的严肃举措,都必须将"彻底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创新、竞争性活力"纳入国防工业基础建设选项。乌克兰案例虽非定论,却为自由社会如何以速度、敏捷性与技术智慧改造防务体系应对现代威胁提供了关键范本。
乌克兰制度化构建独特"商业优先"防务市场:在国防预算中开辟独立并行资金池,大幅简化和削减该市场的繁重采办规制,重点聚焦无人平台等创新系统。该国摒弃传统军工复合体研发模式,转向商业领域寻求创新力,通过设立专项国防预算采购商业领域技术能力,并建立新监管框架实现非传统供应商无人技术的快速采办集成。转型措施包括建立精简电子采购流程,将采购权下放至独立军事单位层级(详见第7点)。
乌克兰商业优先市场专注无人系统与软件密集型军事技术。该市场最初几乎完全聚焦商用无人机,实战证明其成效惊人,自全面入侵后市场范围显著扩展。当前核心领域涵盖无人系统(如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远程打击无人机、地面/海上无人载具)、电子战与电子侦察平台、先进传感器、安全通信系统,以及支持自主导航与目标识别的AI软件模块。
商业技术(主要为无人系统)已占乌克兰防务采购支出近半份额。仅国家预算分配显示,商业领域采购占武器系统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若计入地方预算调拨资金与志愿者采购支持,该比例接近防务采办总支出的一半——印证现代高强度冲突中商业开发技术可发挥重大积极作用。
乌克兰将无人能力采办流程与商业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深度适配。乌政府在产品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着力消除冗余程序、决策节点与监管机制,使采办流程更契合商业环境无人机研发采购模式。通过调整法规与资金机制支撑该模式,确保政府与产业界在时间线、术语体系及预期目标上基于作战需求达成统一。
乌克兰确保无人系统军事需求由终端用户根据实战问题定义,而非依赖自上而下规划的僵化技术指标。经验表明:前线驱动的问题识别能催生更快速、更贴合的解决方案。乌军单位通过私人关系链或黑客马拉松等非正式渠道,直接向工程师传递需求与经验,取代官僚化需求预测。将需求定义为作战挑战而非技术蓝图,有效激发产业界创造性响应并扩大潜在供应商池。
乌克兰将早期研发(R&D)完全外包商业领域:无人机厂商独立资助技术开发至原型阶段(通常达最小可行产品MVP或技术就绪水平TRL 6-7级),军方方介入技术验证。乌军不参与新无人机最初研发阶段,私营公司自筹资金设计建造技术初版。军方接触时产品已是可实战测试的工作原型。此举使军方聚焦测试应用潜力技术,而非资助管理初期开发。该模式将早期实验与资金负担转移至私营领域,通过终端用户直接反馈加速创新,并让军方资源集中于测试、集成与快速部署优势方案——确保仅成熟技术进入防务评估流程。
乌克兰强力推行无人能力防务采购去中心化:赋予军事单位采购权与预算,使其可直接从国防部(MOD)核准清单采购所需系统。变革使部队绕过传统年度采购计划,利用账户可用资金(国家预算直拨或地方政府资源调拨)获取急需技术。此转向实现更快速、更响应前线实时作战需求的采办,增强作战适应性并降低对集中式官僚流程依赖。相较而言,美国防部(DOD)作战部队虽获人员薪资、运维等预算,却无军事系统装备采购权——该职能区隔于各军种或国防部长办公室。
安全加密数字通信工具通过精简军需传递流程(纸质文书替代为快速数字流程)、直连军事终端用户与无人机开发者,彻底变革军事能力发展模式。依托数字政务成功经验,乌克兰正将相同模式应用于防务领域。尽管统一数字采办系统仍在演进,数字化已加速原型开发、精简评估流程并促成军民实时协作。这些工具使军队能快速安全传递战场需求、评估解决方案并直接采购技术,为构建更敏捷响应的防务创新体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