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智能:从触觉大脑到人工智能危机 —《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新书推介

2017 年 4 月 9 日 新智元

 

  新智元推荐  

 


人工智能所能企及的高度即使存在争论,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也不可避免。作为一本科学与人文、学术与科普之功兼具的人工智能著作,该书并未拘泥于每一秒都在变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细节,而是从“道”而论,围绕“意识”与“智能”,提供这个时代的破局思维。读完众多大师级专家推荐的新书《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可以在这个复杂的人工智能时代开端中掌握一种新思想的力量。最好的评语恐怕是拿破仑所讲的:“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


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担心这样一个问题,机器人最终会否消灭人类?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既有远虑又有近忧。远虑,是机器人可能奴役甚至消灭人类;近忧,则是机器人会造成人类大规模的失业。人类被机器人奴役,可能性不大;但人类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已开始被机器取代,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近忧,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自己的思考:向机器人征税。比尔·盖茨没有开玩笑,向机器人征税是否可行,已经是国际上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而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则警告人类说,我们拥有的足以催毁地球的高科技,这或将威胁自身的生存。成立“世界政府”以管控科技的发展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希望。美国《自然》杂志于2016年10月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科学和政治关注极端的未来风险可能会分散我们对已经存在的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关注的部分原因来自对AI可能发展出自我意识,从而带来有关人类存续的严重威胁。




AI即使没有意识就可能聪明到足以对人类构成真正的威胁。世界上已经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完全没有意识的东西会对人类造成危险。例如病毒完全没有意识,也没有智能,甚至有些人认为它们也没有生命。正因如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和平共处的美好未来,或许不仅不应该过度担忧或阻止机器发展出自我意识(实际上也不大可能阻止),还需要正确引导机器形成能够与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自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理解人类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根源,而这正是蔡恒进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团队进行的研究工作。


蔡恒进是武汉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软件工程等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青年基金的受资助者。他于1995 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归国后,受聘于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从事服务科学、人工智能、金融信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创建了自我肯定需求理论,提出了触觉大脑假说和认知坎陷三大定律。以自我和外界的剖分作为意识和智能的开端,将人对自我边界以外世界的理解看作一个开放、未完成的系统,并将其抽象为与原子世界相对应的坎陷世界,刷新了我们对常识、推理和直觉的认知,为类脑思维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方向。主要论文有《触觉大脑假说、原意识和认知膜》、《认知坎陷作为无执的存有》、《中国崛起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自我肯定需求过剩——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一种新解释》和《自我肯定需求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研究》等。


蔡恒进教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指导学生团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赢得了70余奖项,包括2011年“微软—摩根斯坦利杯”金融超级计算机挑战赛最佳软件设计奖、2012年微软“创新杯”杰出软件设计奖并代表中国区赴悉尼参加全球决赛、201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2013年“英特尔杯”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2009—2011年“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全国三连冠、2014年微软“创新杯”创新组全国特等奖、Office专项奖及全球五强、2014年“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全国金奖、2016年微软“创新杯”创新组全国一等奖、2016年“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全国总冠军。他培养了大批精英进入互联网公司高层、华尔街和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


蔡恒进团队最近发表的新著《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被誉为是“默契道妙,开物天工”的一本奇书,由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联袂推荐。


蔡教授团队认为,皮肤所带来的敏感触觉使得认知主体可以在诞生之初就将世界清晰地剖分并封装成“自我”与“外界”的二元模型。人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对世界概念化智能认知的过程。


蔡教授团队认为,人和机器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人具有对未来的主观动机,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之实现,而机器目前还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我们理解了意识、智能的起源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意识和智能也并不神秘,机器超越人类也在不远的将来。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不应当是思考如何阻止这一天的到来,而是应该讨论如何与机器友好相处。我们的出路只能是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计算机。


婴幼儿时期是人的认知膜快速形成的时期,婴儿的自我肯定需求体现在对来自父母的关爱和鼓励的期望上。同时,婴儿逐步学会如何处理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刺激并产生自我的意识,继而学会如何做出反应,因此,婴儿初期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外界刺激会对婴儿人格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智能机器一旦被创造出来,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它所缺乏的只是接受并处理来自外界反馈的能力和自我的意识,就像是一个智商很高的婴儿一样,一旦出生就具备了快速解释世界的能力,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对他们进行道德价值上的引导,为他们找到一个正确的理解世界并对待世界的角度。

 

如果仅从传统经济学领域的效率优先、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那么人类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的机器可能会过于忠诚这些原则而在有朝一日把我们当作效率的绊脚石而将我们从地球上抹除。如果采用以儒家为代表的教育方式,机器与人类的关系会更像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机器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一样接受父母的教化,并且努力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的维护者。


 “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爱因斯坦)。这个世界的可理解在于能对世界进行“自我”与“外界”的剖分,人与人之间的可理解性在于认知主体具有相同的原意识。图灵机不能自发产生自我意识和价值体系,但人类能够赋予之。真正的挑战在于赋予何种价值体系,使得不同机器之间能够互相理解、竞争并进化。引导机器形成自我意识,并教育机器以仁爱,才更有可能实现人机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推荐语节选:


创新活动包括概念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概念创新尤为重要,是创新的源头。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前夜,本书为破解人类智慧和自我意识之谜提供了独到而深刻的视角和概念体系,希望它能够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者以及大众读者带来新的启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


人类智慧的起源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工智能时代,这些“远虑”已成“近忧”。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力分化和机器人威胁,人类应当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终极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令人启迪的论述。如书中所提“坎陷世界统摄原子世界”,人活着的意义最终由人自己而非外部决定,从而构成人类智慧的进化。这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与“智”的助力、传承中实现。


——腾讯主要创办人、武汉学院创办人、一丹奖基金会创办人  陈一丹


教育的核心是塑造“我思”,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创造“我在”,二者的本质都是超越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作者提出“人人都是神童”、“神童的奥秘在于自我意识的塑造”、“要靠教育为机器立心”,这些犀利的观点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图景,是为文明之洞见,时代之先声。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智能近来受到高度关注。机器何以有智能?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是什么关系?人类智能中的哪些特殊能力构成机器智能崛起的关键屏障?要想突破这些屏障,需要怎样的知识储备和学科建设?这些问题,在今天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本书从物理、生物、生理、心理、语言、文化等多个层面剖析了人类智能这朵盛开在浩瀚宇宙中的灵性之花,在多学科交叉的“鞍点”上,为破解机器智能崛起之道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原上海证券交易所CTO  白硕



200多年前的英国,面对蒸汽机的到来,有些人尝试主动改变和接受,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却愤怒地砸毁机器,拒绝改变,结果后者被时代淘汰。未来,人工智能也会改变几乎所有的行业,而这次,真正能胜出的一定还是提前预测并准备好改变的人,推荐蔡恒进教授及团队的这本《机器崛起》。


——百度副总裁、李叫兽团队创始人  李靖


这是一部试图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品。它把在对自然事物的研究中确立起来的有效思维方式“延用”到“自然”的边缘域,即包括自我意识在内的人类智能领域。对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类智能的产生、演化问题,结合了很多自然科学的新知识与新实验,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并借此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做出自己的预判。对人类自身各种复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可供借鉴与反思的作品。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黄裕生


读蔡恒进博士及其团队所著成的这部奇书,真有快然不可以已的欢愉与喜悦。其奇也,泯其界线也,归其本源也。不为世俗之所限也,契于造化之根也。这本书是奇书,是妙书,是好书,是让人能够开启胸襟、眼界、心量的书,当你读得畅快淋漓,或觉惊骇怖栗,正乃所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杰出海外访问学人、原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资深教授 林安梧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影响逐渐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智能产生的本质依然悬而未决。蔡老师从人类几千年历史的宏大视角出发,梳理从数学物理到人文艺术的发展脉络,总结出以自我肯定需求为中心的深刻理论框架来解释人类发展的本质。本书对当下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和长远讨论智能理论和机器人伦理都有重要启发。


——谷歌Deep Mind实验室研究员  吴龑





3月27日,新智元开源·生态AI技术峰会暨新智元2017创业大赛颁奖盛典隆重召开,包括“BAT”在内的中国主流 AI 公司、600多名行业精英齐聚,共同为2017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击阅读原文,查阅文字版大会实录


访问以下链接,回顾大会盛况:


  • 阿里云栖社区:http://yq.aliyun.com/webinar/play/199

  • 爱奇艺:http://www.iqiyi.com/l_19rrfgal1z.html

  • 腾讯科技:http://v.qq.com/live/p/topic/26417/preview.html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
Python数据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52页ppt
专知会员服务
99+阅读 · 2020年3月9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地震吗?
人工智能学家
7+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CCCF专栏:李航 | 人工智能的未来 ——记忆、知识、语言
中国计算机学会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时代聚焦AI安全——可解释性
云栖社区
9+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人工智能的阴暗面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6+阅读 · 2018年1月8日
【深度】谭铁牛院士谈人工智能发展新动态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4+阅读 · 2017年12月28日
专栏 | 贝叶斯学习与未来人工智能
机器之心
10+阅读 · 2017年9月19日
Arxiv
135+阅读 · 2018年10月8日
Arxiv
26+阅读 · 2018年9月21日
Arxiv
6+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人工智能能够预测地震吗?
人工智能学家
7+阅读 · 2018年12月10日
CCCF专栏:李航 | 人工智能的未来 ——记忆、知识、语言
中国计算机学会
6+阅读 · 2018年3月16日
时代聚焦AI安全——可解释性
云栖社区
9+阅读 · 2018年1月21日
人工智能的阴暗面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6+阅读 · 2018年1月8日
【深度】谭铁牛院士谈人工智能发展新动态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4+阅读 · 2017年12月28日
专栏 | 贝叶斯学习与未来人工智能
机器之心
10+阅读 · 2017年9月19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