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不相信科技公司了

2018 年 3 月 27 日 商业周刊中文版 骆轶航


2011年11月的一天,我在硅谷的一家Walgreens买了点儿吃的喝的和感冒药,转眼看见货架上还放着本封面是乔布斯头像的杂志(我记不清是TIME还是什么了),就顺带手拿了本,去前台结帐。收款的是一个臃肿的白人中年大妈,一边给我结帐一边指着杂志的封面嘟嘟囔囔:“最近到处都是这个人的消息,为什么他死了还有那么多人觉得可惜,他明明都已经那么有钱了。”


当时我觉得真不可思议。一个那么伟大的创新发明家,改变了人们沟通的方式,也是美国的骄傲,为什么你们这些原装美国人对他是这个态度呢?后来我发现,美国的大多数人,包括在旧金山湾区受过很好教育的美国人,对待科技人物、科技公司和科技创新的态度,大抵如此。《圣何塞水星报》接长不短就会报道一个很酷的小伙子戴着Google Glass走在街上被打了的消息。我有一次装腔作势地戴着Google Glass在旧金山Caltrain车站买可乐,刚走过去柜台里的姑娘就眼睛里面放着火地看着我:“Firstly take off your Google Glass please!”


还有一次在朋友家吃饭,来的很多人都是硅谷的游戏界大拿。作为一个不开车的人,我在硅谷通勤都是靠Uber。那天我顺带手说起Uber有多方便,在湾区的地理位置定位和预测时间有多准,以及Uber传说中要进行的自动驾驶实验。桌上一个做游戏运营的白人老头儿用怀疑的眼神盯着我问:“那你怎么看前不久Pando Daily爆出来的Uber的一个副总裁在后台监控到访的记者出行路线的事?这种机器的'上帝视角'你也喜欢?”


看呐,这个据说是聚集了全球科技创新活力的地方,人们对科技的态度真是太不友善、太保守了。


我当时觉得这是因为硅谷的富人太有钱了导致贫富差距太大,以至于很多仇视科技公司和科技领袖。而我们中国,大多数人都受惠于科技创新的好处,比如支付宝和微信、滴滴打车和美团外卖,再加上鼓励“双创”,不断地渲染科技企业家成功通往财富自由的故事……所以我们中国的普通人对科技的态度更热情、更愿意尝试,也更友善。


我也能感受到这种来自普通人的热情。2016年11月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结束后,我坐一辆出租车从乌镇赶往桐乡火车站。司机主动问我这两天乌镇里面发生了什么,我说有很多有意思的展览,比如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还有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司机问我自动驾驶能有多自动?是连人都可以彻底不用了吗?我说就我的体验来说,里面有操作员,但他真的什么也不用做,车就是自己在路上行驶的。那个司机脸上露出很兴奋的表情:“真的!那可太有意思了!”



我当时就在想:自动驾驶那么有意思的话,以后谁还需要出租车司机呢?你兴奋个毛线啊?


不过这确实可以表明:中国和美国的普通人,对科技的态度确实是很不同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为自动驾驶那么兴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司机早上街罢工了,还是咱们中国人热爱未来。


然而接下来的一年多,事情似乎起了变化:美国人对科技的态度越来越警惕甚至厌恶了,而中国的普通消费者——那些曾经觉得支付宝美团微信和滴滴改变了自己生活的人,也开始萌生出对科技公司的产品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


美国的情况在恶化。自从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45任总统,有关俄罗斯黑客干扰美国大选的消息就连绵不绝,受雇于共和党的数字营销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真对不同的人群的心理和价值取向特征,精准推送不同类型竞选广告的案例被曝光;这让人们除了对科技公司的安全产生怀疑之外,更多了一种被数据奴役了思维的耻辱感和不安感。Facebook也成了众矢之的,秉持“技术中立”导致大量流言和假新闻被推送;最近被彻底暴露的大事件是英国数据营销公司Cambridge Analytics通过Facebook的数据接口窃取了大量用户数据,专门用于以支持特朗普当选为目的的广告和内容分发。这件事让Facebook名誉扫地,扎克伯格不得不在欧美几大主流报刊上登报道歉。而且看上去,人们对Facebook的信任感,短期内很难修复。



这件事有多严重?它甚至会在动摇数字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民主政治基础,从而带来严重的科技信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同样一贯饱受道德指摘的Uber在这一时期自动驾驶测试闹出了人命,毫无疑问也加深了普通民众、知识分子乃至科技精英界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质疑。现在唯一能置身事外的科技公司可能就是特斯拉了,马斯克(Elon Musk)还在“删除Facebook账号”的民间自发运动当中背后捅了扎克伯格一刀。但可以想象的是,一旦特斯拉脆弱的资金链出了哪怕是一点点问题,或者它的自动驾驶实验稍有失手,对科技公司、科技产品和科技精英的严重不信任情绪,也不会让特斯拉和马斯克本人幸免。


为什么会这样?特朗普黑天鹅事件背后的数据黑洞只是一个导火索。美国社会普遍对科技公司的质疑,其实来自1990年代末开始的《黑客帝国》“三部曲”洗礼。在一个思考相对较少禁忌的社会,人们普遍接受了反乌托邦、人类自由意志与机器意志的对抗、计算机程序对人类思维乃至生存方式的异化相关的思想启蒙,从而对科技智能本能地从文化上有所警惕。去年关于“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奴役人类”的硅谷大论战,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站到了论战的前线。现在来看,不担心人工智能对人类异化的扎克伯格,自己的公司Facebook被证明成了数据隐私泄露和“数据奴役”的黑洞,这种社会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愤怒情绪,就瞬间爆发了。马斯克删了特斯拉和SpaceX的Facebook账号,毫无疑问是在宣示:我赢了。


但整个科技界都输了,他怎么可能赢。


在中国,事情也在往令人不安的方向发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数据隐私和人们对科技的不信任与政治无关,更与反乌托邦的文化启蒙无关。中国普通消费者对科技公司和科技产品的态度在2017年开始“变脸”,跟官方主流舆论的态度、“人工智能”话题进入公共领域,以及科技公司普遍对数据和隐私的滥用,关系甚莫大焉。


挨了头炮的是今日头条。2017年开始,上亿日活跃用户的今日头条开始饱受内容“低俗”质疑。官方媒体将“低俗”的原因归咎于无节制的算法驱动迎合了人们普遍对低俗内容猎奇心理。在主流媒体话语权不断扩张的今天,这种大张挞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和情绪。面对这种压力,今日头条开出的药方仍然是“算法”——用更聪明的算法过滤和清除低俗信息,治理迎合低俗趣味的标题党,并推送符合不同用户不同趣味的高价值内容,这么做了有一年多,也颇有成效,但让公众和社会彻底消除“低俗”的刻板印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日头条也在强调“算法”的同时,强调了人工干预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可见,“算法”已经从两年前的正面词汇变得面目可疑,“算法”的背后是大数据,而“大数据”在很多普通用户看来也正变得面目可憎。


前一段有不少人指控包括百度和今日头条等app推送的广告太“精准”了,这边刚跟家里人聊着装修的事,那边装修广告就推送过来了。你说这些app是不是用我授权给它的麦克风权限偷听了我们说话?然后用大数据给我推的广告?老实说,这种指责挺可笑的。语音识别如果这么强大,现在市面上的翻译工具也不会错误百出了,几家卷进去的公司也都辟谣了。但为什么公众会质疑?仅仅因为他们无知和过度反应么?其实不是,而是因为公众对“调取数据权限”这件事变得比过去敏感了,有这个常识了,尽管常识还很不完善。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人民群众在数据隐私这个问题上,比过去进步了。


人民越是进步了,那些做大数据生意的、算法推送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人和公司,就得承认和顺应公众的这种进步,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最近关于“大数据杀熟”的事儿也撞到了群众的枪口上。都是用携程app订酒店和机票,为什么我订得就比你贵呢?可能因为我之前订过更贵的房间,可能我的坐标在北京而你在三线城市,结果可能就是不一样的。算法“聪明”到这个程度,人民群众是不高兴的,因为它既损害了利益,也妨碍了公平。


当然人民群众有的时候也会犯错误,比如把滴滴随时随地的“动态调价”当成了“杀熟”,公司百口莫辩,人民群众也不买账不答应。这个过程很痛苦,但科技公司在数据的问题上,稍微节制一点儿,除了被监管机构要求必须收集的数据和信息之外,在让用户点授权“同意”那个按钮之前,少勾选一些可有可无的选项,在使用这些数据搞“算法”推荐的时候,把聪明用对地方儿。要想让人民放松警惕,得先取得人民的信任。别的领域不说,对科技公司缺乏了信任,他们还是可以投票选择用或不用的。


可人民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科技公司的呢?这件事跟“算法”被主流媒体质疑有关,也跟各种欺诈案件有关,但其实人民恰恰是被科技公司启蒙的。2016年的AlphaGo大战李世石、2017年的AhplaGo乌镇大战柯洁让人们见识了机器的厉害,也让“人工智能”变成了社会公共话题。人民群众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不太可能去探究什么是深度学习什么是机器学习,也不太能搞得懂自然神经网络和自然语义处理,但“人工智能会不会杀死人类”、“未来我们会不会被机器人控制”这样的话题还是每个人都能聊上两句的。



当人民对“人工智能跟自己未来谁更厉害”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有一两家号称用“大数据”解决问题的公司,干了一两件让人民不太爽的事儿,这种对人工智能很“厉害”的印象就很容易转化为似是而非的恐惧,进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甚至抵触。


说白了,正是科技公司和科技精英,给人民群众启的蒙。我们的人民没有经历过Matrix反乌托邦的启蒙,但阿法狗和机器人给他们启了蒙,让人民有了数据隐私和免于被机器过度控制的意识。这个过程中,人民可能会过度反应,但面对自己的隐私和利益,人民是不怕麻烦的。


最近一位“all-in”人工智能的大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中国人可以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但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果数据会使用者收益,他也愿意,我们就会去做,这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什么该做的,什么不该做。”


这句话逻辑上没大错,也体现了一家科技公司对用户的数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整体原则,但这仍是一句禁不起推敲的话。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知道便捷性是靠隐私换来的,而且越来越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互联网用户对隐私的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强,而不会越来越弱,在把隐私用作等价交换的过程当中会越来越谨慎,而越来越少做无原则的让步。一句“中国人对隐私没那么敏感”,显然是低估了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爆发和“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公共话题,带给人民数据产权和数据隐私保护意识的进步。


人民在进步,人民不是傻子。哪家科技公司试图以“人民对数据隐私不敏感”当前提,人民就会感觉被愚弄,就会不信任这样的科技公司。一旦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人民是不怕麻烦的。


来源: 托式派对(thetparty) 撰文:骆轶航  编辑:齐宇琨  

◆  ◆  ◆  ◆  ◆  


点击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区块链网约车变局AI量体制衣

李嘉诚"美味"谢霆锋占星与商机

李敖逝世2018去哪里最佳商学院调查

全息投影吉利携手戴姆桑达尔·皮查伊

专访HBO首席执行官硅谷金融危机催债骗局

......

登录查看更多
0

相关内容

Google Glass,也叫 Project Glass,有时候也写作 "GL ΛSS". 是谷歌下面 Google X 部门开发的头戴式显示器,使用 Android 系统,带有骨导式扬声器,摄像头和 GPS 等部件。
华为发布《自动驾驶网络解决方案白皮书》
专知会员服务
121+阅读 · 2020年5月22日
2019中国硬科技发展白皮书 193页
专知会员服务
78+阅读 · 2019年12月13日
【中科大徐童】多模态语义理解与关联
专知会员服务
81+阅读 · 2019年12月7日
深度解读 | 美国打压华为这事水很深——什么是华为?(1)
混沌研习社广州分社
21+阅读 · 2019年6月27日
华为和其“公关危机”下的5G发布会
1号机器人网
7+阅读 · 2019年1月27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噩耗再次传来!华为,挺住!
FinTech前哨
4+阅读 · 2018年2月4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钛媒体
5+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李开复.AI 开课啦! 快来围观!
创新工场
5+阅读 · 2017年9月15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无人驾驶汽车
劲说
5+阅读 · 2016年8月26日
Learn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rxiv
11+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Graph Analysis and Graph Pooling in the Spatial Domain
Arxiv
22+阅读 · 2018年8月30日
Auto-Context R-CNN
Arxiv
4+阅读 · 2018年7月8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10月30日
Arxiv
4+阅读 · 2016年12月29日
VIP会员
相关资讯
深度解读 | 美国打压华为这事水很深——什么是华为?(1)
混沌研习社广州分社
21+阅读 · 2019年6月27日
华为和其“公关危机”下的5G发布会
1号机器人网
7+阅读 · 2019年1月27日
已删除
雪球
6+阅读 · 2018年8月19日
噩耗再次传来!华为,挺住!
FinTech前哨
4+阅读 · 2018年2月4日
徐小平讲了个投资奇迹,3年不到75万变3亿
钛媒体
5+阅读 · 2017年12月15日
李开复.AI 开课啦! 快来围观!
创新工场
5+阅读 · 2017年9月15日
为什么不能和阿里巴巴好好说话呢?
创业邦杂志
3+阅读 · 2017年7月3日
无人驾驶汽车
劲说
5+阅读 · 2016年8月26日
相关论文
Learn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Arxiv
11+阅读 · 2020年3月12日
Graph Analysis and Graph Pooling in the Spatial Domain
Arxiv
22+阅读 · 2018年8月30日
Auto-Context R-CNN
Arxiv
4+阅读 · 2018年7月8日
Arxiv
11+阅读 · 2018年1月11日
Arxiv
4+阅读 · 2017年10月30日
Arxiv
4+阅读 · 2016年12月29日
Top
微信扫码咨询专知VIP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