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YFQ-42A(下图)与安杜里尔公司YFQ-44A(上图)为美国空军CCA项目提出的概念方案。图片来源:美国空军。
近几个月来,美军协同作战飞机(CCA)领域活动频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空军CCA(即无人机“忠诚僚机”计划)的相关进展。CCA是大型(通常属第五类)半自主无人航空系统,其性能特征与有人驾驶战斗机相似,将通过协同作战增强任务能力,为机队力量结构提供相对低成本的数量规模。虽然CCA这个缩写词源于美国空军项目,但随着相关倡议逐步落地,该术语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全球范围内的CCA研发不断取得进展,促使资源和注意力向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转移。
在美国,随着军方对这些系统战术与战略潜力的探索,传统主机厂与新兴挑战者相继推出概念方案、实现里程碑节点,并带动下游产业链发展。
作为“下一代空中主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空军CCA项目旨在部署具有成本效益的无人作战飞行器,配合现役F-22战斗机,并最终与F-35及未来F-47有人驾驶战斗机协同作战。初期这些具备人工智能的半自主无人机将充当“导弹卡车”,在有人驾驶战斗机指挥下执行情报监视侦察、电子战等任务。
CCA项目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聚焦初始作战能力形成,第二阶段将优化扩展能力、合作伙伴及兼容性。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GA-ASI)与安杜里尔公司正就第一阶段合同展开竞争,分别推出受“ Gambit”项目影响的YFQ-42A和“Fury”YFQ-44A方案。雷神技术公司(RTX)为YFQ-42A开发自主软件,Shield AI公司则为安杜里尔YFQ-44A提供技术支持。
通用原子公司单发设计的YFQ-42A于8月27日通过远程操控完成CCA首次飞行,一个多月后完成第二次原型机试飞,同时宣布该型号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款V形尾翼CCA采用隐身设计、顶置发动机进气道、内置弹舱以及三轮车式摇臂起落架,使其能在条件较简易的跑道起降。
安杜里尔公司YFQ-44A于10月31日完成首飞,比YFQ-42A晚约两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该原型机以半自主模式飞行,彰显其对软件成熟度的重视。YFQ-44A采用部分隐身特征、底置发动机进气道和单垂尾设计。公司管理层曾表示,三轮起落架设计可在“美国任何机械车间”生产。动力系统采用商用公务喷气发动机,并选择外挂武器架而非内置弹舱,推测是为降低成本牺牲部分隐身性能。
美空军CCA项目资金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2024至2026财年预算翻倍,体现加速发展的决心。空军表示第一阶段计划采购100-150架,项目总目标约1000-2000架。成本仍是采购量的关键因素:当前预估CCA单价2500-3000万美元,约为先进战斗机三分之一。但该数字可能变动——去年夏季通用原子宣称其机型成本“远低于2000万美元”。安杜里尔虽未公开报价,但其简化起落架与无内置弹舱设计暗示可能低于通用原子报价。
美空军计划2026财年签订生产合同,可能选择一家或同时采纳两家方案。传统与新兴企业共同研制原型的竞争模式,有望延续至生产阶段。这将使采购部门能并行评估企业的制造、成本与交付表现,同时新成立的“实验作战单位”可获得两种平台验证CCA战术与概念目标。
美海军CCA研发持续取得进展,但整体进度滞后于空军。舰载起降要求为旨在“支援”F/A-18和F-35C、并“补充”未来第六代F/A-XX战斗机的“忠诚僚机”系统增加挑战。海军CCA更可能承担情报监视侦察(ISR)与对地打击任务,但由于F/A-XX项目处于早期阶段,具体任务目标尚不明确。
相同企业正参与海军项目:今年早些时候,安杜里尔、波音、通用原子和诺斯罗普·格鲁曼获得“概念设计”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臭鼬工厂”正基于MDCX自主平台推进通用控制系统;已为安杜里尔YFQ-44A提供自主技术的Shield AI公司,于9月成功试飞BQM-177A靶机,其经验“可能助力”海军CCA计划。与空军预估不同,海军高层去年称目标单价控制在1500万美元左右,这些系统在作为训练靶标或单向攻击武器前可飞行“数百小时”。
图:两架美空军F-35A与海军陆战队XQ-58A“女武神”进行测试飞行。图片来源:技术军士约翰·麦克雷尔通过DVIDS发布。
美海军陆战队可能通过CCA实践其“先发制人”理念,计划成为首个列装“忠诚僚机”的军种。虽然空军2019年已开始测试克拉托斯公司XQ-58“女武神”,但陆战队在F-35协同试飞后,正将XQ-58纳入正式装备计划。公司称签约后可“立即交付”十余架XQ-58。海军2026财年预算申请中包含5800万美元用于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MAGTF)的CCA研发。
美空军领导层与分析机构持续警告:现役战机退役计划、工业基础隐患与资金不足可能影响任务执行能力。CCA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契机。米切尔研究所基于系列CCA兵棋推演指出,若部署运用得当,CCA配合F-22、F-35及未来F-47战斗机,可在应对南海地区强大一体化防空系统时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夺取制空权。
低成本CCA与先进有人机协同作战,能为任务策划者提供非对称选项,通过牵制敌方资源并在高端打击间隙维持压力。但专家强调成功关键在于控制CCA后勤需求,以及为快速列装适当降低远期性能指标。实现该目标需要CCA第一阶段竞标方加快进度、验证量产与成本预期,并在未来几年交付可部署单元。
图:波音MQ-25“黄貂鱼”加油机2021年底在“乔治·H·W·布什”号航母(CVN-77)甲板测试。图片来源:DVIDS发布。
美海军高层曾表示MQ-25A与航母整合将“释放”CCA等系统潜力。但关键挑战在于确保无人航空器不影响精密协调的甲板运作节奏——舰载机出动率与起降周期效率是海军航空战力的基石,引入无人系统后需维持乃至提升这些指标。
工业界进展:过去两个月,洛克希德·马丁、Shield AI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相继公布CCA变体方案;同期霍尼韦尔、普惠和GE航空等动力供应商也针对CCA及跨界市场推出新产品。对先进战机而言,推进系统是速度、航程、续航与热管理性能的技术关键;同样,操作系统与自主软件构成CCA研发核心。这些领域的发展将定义项目成功基准。
参考来源:dsm